9歲女孩的高考成績能說明什么?
2016-06-28 13:00:19 來源:漢網(wǎng)

每年的高考都會備受社會各界關(guān)注,今年河南省商丘市九歲女孩張易文參加高考的新聞爆紅網(wǎng)絡(luò),小女孩被網(wǎng)友們冠上“天才”、“神童”的稱號,盡管高考已經(jīng)結(jié)束多日,網(wǎng)友們對這一事件的關(guān)注度仍舊有增無減。(6月27日大河網(wǎng))

僅有9歲的張易文,因為參加高考而爆紅網(wǎng)絡(luò)。盡管高考的熱度已經(jīng)逐漸降溫,但是網(wǎng)民對這一事件的關(guān)注度仍舊有增無減。從孩子的父親張亞東提供的高考成績單中可以看到,被外界冠以“神童”頭銜的張易文,總分成績172分,這意味著“張易文的大學夢”尚需假以時日。

對于這個成績,不論“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哪種觀點占上風,都沒有太多實際的價值。畢竟,這只是一個僅有9歲的孩子創(chuàng)造的成績。既不能與18歲的孩子相提并論,也沒法從“神童”的定義上進行討論。但這個成績,至少在其父看來是不盡人意的。同時這個成績也可以從一定層面,說明某些客觀存在的問題。

9歲的孩子參加高考,是基于家教條件的優(yōu)勢,也符合國家參考條件,按理來說并無不妥之處。而在絕大部分父母眼中,這又是極其反常的。好奇是人之本性,像高考這樣的“人生大考”,殺出一匹僅有9歲的“小黑馬”,好奇的欲望足以被起底激發(fā)。當然,這些圍觀家長驚嘆不已,表現(xiàn)出滿滿的羨慕之情,也是對于自家孩子教育問題的反觀與不滿。

教育方式上,“揠苗助長”或是“因人制宜”的爭端,聚焦于一個9歲的孩童同樣沒啥意義可言。姑且拋開“神童”頭銜,父母自辦私塾,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教學課程,其本身就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個例。圍觀家長迫不及待地將其與自己孩子比較,是對客觀因素認知不全的感性錯覺。而“神童”的稱號,也就由此誕生。事實上,172分高考成績,也恰恰將這個“神童”從“神壇”上拉了下來,讓那些之前許之以名的圍觀群眾有些失望,或者說從心理上又想收回“神童”的稱謂。從這個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學完高中課程,識得上千漢字,父母“欠”她一個完整的童年,究竟是羨煞眾人還是得不償失?恐怕每對父母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中國的教育體系里,應試教育仍然占據(jù)不可撼動的地位,盡管這一趨勢終將被改寫。“唯成績論”,“一考定終生”,“贏在起跑線”,這些主流思想頑固地根植于現(xiàn)代父母的心中。于是就出現(xiàn)了“貴族小學”、“學區(qū)房”、“后高考經(jīng)濟”、“狀元房”等等怪誕的名詞。分數(shù)如此重要,父母更多地卻只能在經(jīng)濟上給予支持,這無疑是一種教育上的失策,更是心理上的浮躁表現(xiàn)。9歲的張易文參加高考,在她父母看來是水到渠成的事兒,這種引導“注入式”的教育模式,確有許多值得其他父母學習之處。比如,擠出一點時間輔導孩子學習。而現(xiàn)狀呢,父母能在孩子身邊,恐怕已是最大的幸運。

退一步講,萬一張易文不負其父期許,考上了商丘市的大學,孩子在大學的生活能力又將如何保證呢?即便父母陪伴在身邊,課堂學習以及與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又該如何得以平衡呢?畢竟,她尚未來得及經(jīng)歷常人塑造性格與情感積淀的階段,對其成長必然有著更大的風險因素。對于女孩此次成績一般,父親張亞東稱,“接下來還要好好準備,來年繼續(xù)參加高考。”這般“不氣餒”的回應,真不知是喜還是憂。

9歲女孩的高考成績,斷不可以成敗論之。這種鼓勵小孩決戰(zhàn)高考的現(xiàn)象,也并不值得提倡和推崇,畢竟不是所有的家庭教育模式都滿足條件。實際可行的,不妨先從陪伴孩子開始。(磊磊)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