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的標簽怎么“說貼就貼”?
2016-06-06 09:31:37 來源:漢網(wǎng)

4年前,13歲的魏曉音(應當事人要求使用化名)從內江來到西南財經(jīng)大學報到。比同年級同學小5到6歲的年齡,讓她在校園中備受“矚目”,這樣的生活曾讓她很困擾。“我只想愉快地啃啃雞腿,過過普通的小日子,不想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天才少女這個標簽,與我并不相符。”(6月3日《成都商報》)

說起魏永康,大家或許并不陌生。因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的神話,而被人們稱為“神童”。當年年紀僅17歲的他就進入了中科院,讓人意外的是,后來卻遭退學,其母不僅沒有安慰他。反而說出“恨他不死”的驚人之語。“華容神童”、“湖南神童”、“天才少年”的標簽都曾貼在他的身上,散發(fā)出奪目的光芒。而“情商”教育的忽視,以及后續(xù)可悲的遭遇,又讓這些標簽顯得格外刺眼。

同樣是17歲,魏永康順利進入了中科院繼續(xù)深造,魏曉音(化名)則因未滿18歲而遭遇求職失敗。按照常理,這般“天才少女”到哪里都是“搶手貨”,然事實并非如此。求職失敗的背后,恐有“華美標簽”的負面影響。感性點說,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夠體會。別人給你貼標簽,也“貼”不出一個“美麗人生”,說不定還會徒增各種煩惱,平添些許無奈。

類似“傷仲永”的報道不乏少數(shù),也正說明蕓蕓眾生不乏高手隱匿。如果說,存在即合理,這些智商“高人幾籌”的孩子也當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涩F(xiàn)實呢,這些報道的“循循善誘”讓人們心中產(chǎn)生某些“刻板印象”。“智商高的人往往情商不咋地”,“交往能力會成為少年大學生的短板”,“學業(yè)上如魚得水,生活中一塌糊涂”,古有“方仲永”,今有“魏永康”。

顯然,這些個例也只是少數(shù)中的個別,斷然不可一概論之,魏曉音的事跡足以駁之。

然貼標簽這檔子事兒,在網(wǎng)絡時代尤其盛行。緣于短小精悍,便于記憶傳播,故而抓到一點,就會被貼標簽。哪怕只是片面的印象,哪怕明知是一種偏見,諷刺或贊美的標簽還是“說貼就貼”。“13歲”的小女孩就讀西南財經(jīng)大學,的確格外耀眼。然無休無止地搭訕,食堂偷拍,還發(fā)到學校貼吧上,致使女孩連續(xù)失眠,如此“盛情關懷”,已然影響到別人的正常生活。實屬不妥。

情商與智商無法兼顧顯然是個偽命題,正如我們無從否認美貌與才華可以集于一身。“我在大學中,從未感到孤獨,和大家一樣上課、考試、追劇、旅游。”魏曉音如此評價自己,考慮的問題和同年級的其他學生并無差別。思想亦與常人無異,交往能力也并未成為自己的短板。說貼就貼的標簽,明顯偏離客觀認知。

對于“未滿18歲的魏曉音被企業(yè)拒之門外”我們無權指摘,但“年齡這么小就要出來工作,是否是家庭經(jīng)濟窘迫”的質疑,又何嘗不是在給女孩貼標簽呢?實習期間,魏曉音對于工作的環(huán)境也能夠快速適應。“HR向總行極力推薦”之后仍被拒絕錄用的現(xiàn)實,又何嘗不是“偏見眼鏡”暗示下的敗筆?

無論是“天才少年”,還是“天才少女”,成長過程中“智商”和“情商”都要跟上。然而形成的標簽固然便捷,但是也使我們的認識過于片面,往往仰賴于表象,缺乏深刻的認知。“說貼就貼”的標簽,止于標識就已足夠,過分的關注,不依不饒地“騷擾”,就難免給人“間接傷害”的嫌疑。(磊磊)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