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快餐式”新聞,讓理性蔚然成風
2017-03-01 09:28:52 來源:漢網

2月26日,鄭州一輛行駛中的黑色轎車,后備箱里坐著一位72歲的老人。據稱車內人笑嘻嘻,老人被風吹得睜不開眼睛。車主解釋,車坐不下,里面是客人,“母親說總共就200米,后備箱大,將就一下就到家了。”現在非常后悔自己處理不當。(中國網 2月28日)

“車主在車里談笑風生,母親在車后備箱被風聲談笑”——此則新聞一經發(fā)出,便觸動了網友們的逆鱗。大家紛紛指責車主不孝,并聲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絕對對此類人敬而遠之,不予深交。但是,新聞后續(xù)卻又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據車主回應,當時車里空間有限坐不下,本來是想開車接送兩趟。但是母親認為車程短,她可以在后備箱將就一下。母親又比較倔強,車主勸阻無果后,便成了新聞中所拍攝的樣子。如此看來,車主并非沒有孝心,只是處事不妥當。他確實應被人點醒該如何協(xié)調客人與母親之間的關系,但卻不至于被眾網友、媒體如此抨擊。

又想起之前的一條新聞,文章中報道的是兒子不給老人吃飯,老人一氣之下上吊身亡。但是事情本身是因為老人的身體不好,兒子帶其看病后謹遵醫(yī)囑,有些刺激性的東西不給老人吃。如此下去,老人鉆了牛角尖,一氣之下就想不開了。新聞當時也是造成了轟動,兒子甚至出門都被人扔了雞蛋。但是其實他也是受害者,母親過世,他比任何人都難過,卻又被媒體消費,成了人們的談資。

這種行文方式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媒體問題。對于現在的某些自媒體來說,流量意味著一切,所以他們盡可能的多起一些吸引人眼球的題目,來尋求存在感。例如此次報道,“車主在車內嬉笑,老母親坐在后備箱吹風”,題目誠然沒問題,但是內容卻不盡然是實情,主觀的措辭太具有煽動性。這種手段可以吸引更高的流量,讓媒體獲益;可以讓網友大飽眼球,又過足了嘴癮,只是可憐了被媒體消費的當事人,要背上長久的罵名。

細細考慮,某些媒體斷章取義,甚至扭曲事實的做法只能在短期獲益,而為后續(xù)發(fā)展埋下隱患。且不說這種措辭影響了多少家庭和諧,影響了多少人的形象,毀掉了多少人,或者企業(yè)的發(fā)展。從宏觀角度來看,媒體武斷的蓋章扣帽的做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這甚至影響了大部分人的價值觀,導致一些國民偏激,影響了國家的內部團結。媒體繼續(xù)保持這樣的導向做下去,就是錯下去了。

還望媒體們能夠清醒的明白,只有調查清楚事實才有發(fā)言權,嚴格杜絕這種“快餐式”新聞,還新聞界一個風清氣正。也希望作為媒體受眾的我們,看新聞不只是看個樂呵而已,能夠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結果沒出來前不要枉加評論。(非雅)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