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應對”應成領導干部“基本功”
2016-05-26 09:14:01 來源:漢網(wǎng)

昨天《人民日報》第4版“人民論壇”刊發(fā)《一味低調(diào)非良策》一文,重點提及地方領導干部的新聞輿論工作。文章指出,一些地方主要負責同志還不適應媒體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骨子里仍然把新聞輿論工作當成花瓶,認為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亂,就可有可無。還有的同志思維停留在“防火防盜防記者”階段,不懂得同媒體打交道。(5月23日,人民網(wǎng))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智能通訊設備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如今的媒體傳播格局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往的電視媒體、紙質(zhì)媒體“稱王”轉(zhuǎn)換為網(wǎng)絡媒體、“自媒體”異軍突起的格局。在這種背景下,以往遮遮掩掩被動應對新聞輿情的方法和老套、古板、不懂變通的宣傳手法顯然就已落后于時代潮流。

可惜的是,個別黨員領導干部對“變革”的敏感度并不算高,甚至還把新聞傳播和輿情應對當做可有可無的擺設。有的領導干部自認升遷無望,沒必要再多花心思搞輿情應對和宣傳;有的履新不久,沒出政績,總覺“火候不夠”;有的謹小慎微,把新聞報道等同于出風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認為宣傳就是言多必失;有的是風聲鶴唳,過度應對;甚至還有個別人是碌碌無為,確屬“無話可說”。諸多原因不一而足,但說到底還是源于對輿情應對和新聞宣傳的兩點誤解:一是認為這事兒與己無關,是宣傳部門之事;二是缺乏應對媒體和輿情的基本功,從心中“沒底”發(fā)展為“防火防盜防記者”。

在實際工作中,這樣案例不在少數(shù)。湖南衡陽“雷政富案”中涉及的領導干部從55人縮水到6人,官方至今沒有個明確說法;今年年初,綿陽“法官開房”和“閬中公判討薪民工”事件在網(wǎng)上鬧得沸沸揚揚,但官方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卻至今沒有下文。這些事件的“爛尾”與其說是當?shù)赜嘘P部門深諳“熱新聞冷處理”之道,倒不如說是缺乏對公眾知情權(quán)的基本尊重和應對社會輿情的意識。

實事求是的說,我們的絕大部分干部都具備相當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和工作技巧,在抓重點、抓推進、抓落實上都相當有“兩把刷子”。但絕大多數(shù)人在如何利用好現(xiàn)代媒體,做好輿論宣傳引導,發(fā)現(xiàn)排解社會矛盾等工作上卻是“瘸了一條腿”。這顯然與當代領導干部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有所出入。

其實作風低調(diào)謹慎與重視宣傳、輿情應對并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地方發(fā)展有了新政策、新規(guī)劃、新動向不能只在部分人群中口口相傳、心領神會,而應該積極利用好現(xiàn)代媒體手段在更多、更廣泛的人群里得到討論和響應。這樣才能調(diào)動起當?shù)孛癖姷膮⑴c積極性,避免某項政策陷入“剃頭擔子一頭熱”的尷尬境地。退一步講,強化宣傳和輿情應對也是充分保障民眾知情權(quán),確保公共政策透明、權(quán)力運轉(zhuǎn)透明的“保障線”。

鄧小平同志曾告誡:“不懂得用筆桿子,這個領導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形式下,領導干部不但要“會做”更應該“會說”,學會擁抱“新聞宣傳和輿情應對”而非躲避、逃避甚至畏懼。(任評聲)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