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為錦旗”背后我們該反思什么?
2016-08-24 15:50:10 來源:漢網(wǎng)

近日,馮勇軍等9名百頃鎮(zhèn)黃龍村村民因村里百頃水庫(又稱黃龍水庫)肥水養(yǎng)魚出現(xiàn)的污染問題,向百頃鎮(zhèn)鎮(zhèn)政府、三臺縣環(huán)保局反映多年沒得到解決。于是在今年8月10日上午給百頃鎮(zhèn)黨委政府、三臺縣環(huán)保局送“不作為”錦旗。

“錦旗”釋義為用彩色綢緞制成的旗子,授給競賽或生產勞動中的優(yōu)勝者,或者送錦旗-例給團體或個人,表示敬意,謝意等等。往往提到錦旗時,大家想到的都是官民一家親、人情溫暖等充滿正能量的事情,但馮勇軍送上一面“不作為”錦旗給三臺縣環(huán)保局,讓人頗感新奇,同時反映不少問題。

試想環(huán)保等部門在百頃鎮(zhèn)黃龍村百頃水庫肥水養(yǎng)魚出現(xiàn)的污染問題上果斷迅速、處置有力,或者盡管無法快速解決問題,但及時向群眾做好答復,并加強對事件進展情況的公開,讓群眾了解到政府有作為、有舉措,心里放心,馮勇軍等人又怎會選擇這樣一種方式來反映訴求呢?

再反過來思考一下,為什么群眾選擇所謂的“示威游行”、送“不作為”錦旗等方式,而不是采取更加合法有效的方式反映自己的訴求,是否反映渠道不暢通、反映無“門”,還是群眾對于政府不信任,最終選擇通過輿論造勢的方式,致使該問題能得到關注與處理?這也就給政府部門敲了“警鐘”,現(xiàn)在處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一切輿情信息來得迅猛,要正視民情社意,不能只聽“笑聲”、“表揚聲”,還要聽“哭聲”、“罵聲”,并學會處理網(wǎng)絡輿論,針對網(wǎng)絡輿論敢于發(fā)聲、善于發(fā)聲,及時引導輿論,掌握話語主動權。

對于群眾送上“不作為”錦旗,政府選擇采取當即拘留的方式,盡管最終作出不予批捕決定,但是否有“遮丑”的嫌疑?古有明君唐太宗廣納諫言、認真聽取魏征的批評,那為何我們現(xiàn)在的政府領導卻只接受表揚錦旗而不接受批評呢?或許身處“高位”,面對的不是“忠言逆耳”而是“阿諛奉承”,與群眾距離遠了,“官本位”意識強了,群眾心聲再也不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去聽了。送“不作為”錦旗,不過是民眾出于對政府部門工作監(jiān)督與批評,知恥而后勇,知不足而奮進,政府部門換個處理方式,對包括“尖銳”方式在內的批評意見笑納善待,相信將大有所為,廣獲人心。此外,當然群眾反映訴求仍然需要謹記遵循遵紀守法這個前提。(李小西)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