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少談借口多找出口
2014-10-20 12:22:40 來源:漢網(wǎng)

近日,有媒體援引古代氣象志為霧霾尋找歷史依據(jù),認為“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而到了明代“每隔幾年便會光臨京城一次”。對此,南都記者采訪到的氣象專家認為,現(xiàn)代的灰霾和古代有關霾的記載不是一回事,需要作概念區(qū)分。(10月17日《南方都市報》)   

其實,即便是沒有專家出來以正視聽,也不難推斷出,此霾非彼霾。退一步講,縱然是“自古有之”,一“霾”相承,也只是學術上的意淫,而非治霾不力的理由,畢竟,霧霾來襲,我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shù)行人咳彎腰”的痛苦。

在治霾上,古今參照,亦如中外比較。正像部分人所說的:霧霾不單單是中國特色,國外發(fā)達國家也屢見不鮮。言外之意,發(fā)達國家都有,中國為什么不可以有呢?不能否認,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倫敦就已經(jīng)是名符其實的“霧都”了,記載顯示,1952年,持續(xù)的霧霾天氣,曾造成一萬多人命喪呼吸系統(tǒng)疾病。除此之外,美國的洛杉磯,日本的東京等地,在高速發(fā)展的途中,也曾飽受霧霾之困。不過,歷歷在目的前車之覆,并未轉(zhuǎn)化為后車之鑒。若干年后,同樣的錯誤,我們?nèi)栽诜福瑯拥膹澛?,我們?nèi)栽谧?。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如今,我們卻是將錯就錯,一錯再錯,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張口閉口談“自古有之”、國外有之,凸顯的是治霾無力,卻仍在削尖腦袋找借口,筆者看來,問題的肯綮,不在于臧否古今中外找由頭,而在于官民齊心協(xié)力找源頭,研制驅(qū)霾良方,對癥下藥,腳踏實地的將治霾工作執(zhí)行到底。
之所以說官民合力,一曰政府。數(shù)年來扭曲的政績觀和唯GDP論,讓各級領導干部難以忍痛割愛,如今,驀然回首,方才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感卻并沒有正比提升,甚至連最基本的新鮮空氣,都成了奢侈品。遠離十面“霾”伏,唯有斷臂求生。從法律層面上,繼續(xù)強化落實環(huán)保法規(guī),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在這方面,希冀即將施行的《新環(huán)保法》能在重典治污上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政治層面上,推廣新型能源,拓展公共交通,擴大綠化面積;從道德層面上,引導大家綠色出行,全面提高社會各界的環(huán)保意識。二曰民眾。我們不能毫無選擇地讓政府無限兜底,其實,城市是我家,治霾靠大家,應該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看客,身體力行很必要,也很重要。我們在呼吁政府重典治污,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的同時,也應該時刻把綠色出行、低碳生活放在心頭,而不是僅僅掛在口頭。

治霾是一個上下同心、任重道遠的工程,與其苦苦等待北風吹來,不如行動起來做足功課;與其挖空心思、意淫學術找借口,不如集思廣益、壯士斷腕找出口,如此才會有盼頭。(文/李迎賓 )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