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郁:實名通報“紅包”官員怎么就這么難?
2014-03-31 10:47:38 來源:漢網(wǎng)
廣東省紀委日前通報近期查處的5起黨員領導干部違紀收受“紅包”禮金案件。涉及到的5位官員被分別處以黨內嚴重警告和開除黨籍處分,其中包括多位廳級官員。(南都訊)

人情相互,禮尚往來。利用節(jié)慶節(jié)日和婚喪嫁娶互致問候、互送紅包,是民間古已有之的習俗。然而一些腐敗分子借機大肆斂財,破壞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2012年底八項禁令出臺后,這股風氣才終于有所減弱。

廣東省紀委通報的這五起黨員干部違紀收受“紅包”案,都發(fā)生于八項規(guī)定出臺前。不僅級別較高,而且針對性強,可見其遏制不良風氣、預防懲治腐敗的決心和魄力;但關鍵處的語焉不詳,卻讓這份通報的權威性和針對性大打折扣。

在這份通報中,雖有五位官員的職務、姓氏和所受處分都清晰明了;但這些官員到底是誰,收了幾次,收了多少的細節(jié)卻不甚了了。既然是要敲山震虎,讓大家吸取教訓,為什么不能指名道姓、一條一款的說清楚,而要讀者自己去猜測?這份關鍵字被打上“馬賽克”的文章,對當事人和其他人能有多大震懾力?又是否會讓與當事人同職、同姓的無辜“躺槍”?

顯然,出臺這份指向性并不十分明確的通報,與處理的結果有很大關系。這五位被處分的官員,雖然官位有高低,但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有的甚至已經(jīng)“平安著陸”,退居二線。在這種情況下,被指名道姓的公開通報批評,實在有“晚節(jié)不保”的嫌疑,也讓還在任上工作的領導同志抹不開臉,不利于工作的開展。為了“顧全大局”,就只能“為尊者諱”“為賢者隱”,模糊處理。

雖然人們常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但要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促使廣大黨員干部認真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認真查找問題、整改落實,只靠和風細雨的說服教育還不夠,必須加大處罰力度,才能提振精神面貌,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如果連直面事實的勇氣都沒有,又該怎樣去解決問題和避免類似錯誤呢?

2013年底,中央紀委對10起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典型問題進行實名通報,其中黑龍江省副省級干部付曉光赫然在列。既然中紀委已經(jīng)不加隱晦的自爆家丑,下級機關又何必“猶抱琵琶”的遮遮掩掩呢?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