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chuàng)作:慢行方知分光無限,細品才辨苦辣酸甜
2018-02-02 10:28:04 來源:漢網

2018年2月1日人民網發(fā)表了一篇關于文化創(chuàng)作一定要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文章。文中提到寧夏話劇團曾經排練了一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題材的話劇 ,但由于具劇本內容跟農村的真實生活相差太大,觀看話劇的村民們并不買賬。這樣的結果讓劇團反思,從而改變創(chuàng)作方式,從走馬觀花的到貧困村轉轉變成跟貧困村的村民同吃同住,最終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受到村民的喜愛和肯定,觀眾收獲了感動,劇團收獲了掌聲。文化創(chuàng)作脫離生活就是空中樓閣,唯有從真實中找素材,才能創(chuàng)作出能讓群眾產生共鳴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科技發(fā)展到今天,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又便捷,互聯(lián)網上搜關鍵詞就能找到很多相關的資料,看似省時省力,其實是浪費時間。文化創(chuàng)作不是靠坐在電腦前想一想、搜一搜、東拼西湊就能出好作品的,撥動人心的瞬間不是靠憑空幻想出來的,美麗的花永遠是從土壤里吸收了足夠的營養(yǎng),從陽光中獲取了足夠的能量才能綻放。技巧和手段不能替代真實的情感,最靠譜的靈感來源就是到觸摸生活的本質,理解之后再提煉出精彩?;ヂ?lián)網上能搜索到的信息代表它已經被人發(fā)現(xiàn)并表達出來,用其拼湊出來的結果不能稱之為“作品”,因為里面并沒有獨特的視角和新的感悟,況且網上查到的信息也不一定完全真實可靠,若用未經證實的信息作為創(chuàng)作依據一定會被人詬病。尤其是以扶貧、脫貧為題材的作品,講的故事是最樸實的農村生活,看的觀眾是正在過著農村生活的村民,要傳遞的是對扶貧工作的支持,要樹立的是對脫貧攻堅的信心,讓人民看到政府的決心和行動力,也從精神上幫助貧困戶站起來。若作品不接地氣,平庸又空洞,觀眾產生不了共鳴,則達不到該有的效果。對文化作品進行打分的是群眾,那就得走進群眾中去,創(chuàng)作出群眾喜愛認可的佳作。

深入基層體察、爬山涉水采風永遠不會過時,就像看到

書本上“疼痛”二字是感覺不到什么是疼痛的,只有肉身被刺過才知道什么是疼痛,再看到“疼痛”二字才會有反應。所以無論互聯(lián)網多么發(fā)達,查詢資料多么的便捷,仍然只有融入基層才能了解到生活本身的樣子,只有了解人們的內心才知道他們期待的生活是什么樣子,以真實為基礎的作品才有飽滿的情感,有過真實的體驗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于生活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法千變萬化,一萬個套路也不如扎根人民。正如習總書記指出,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走到群眾中去,成為其中的一員,為群眾創(chuàng)作,等同于為作品注入了生命。

別再走馬觀花等靈感找上門來,生活本身就風光無限、五味俱全,不下馬慢行怎能看到靈感的源泉無處不在,不細細品味怎能知道酸甜苦辣就在眼前。(文/未遮山)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