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愛心助學成為貧困的“二次傷害”
2015-10-03 18:51:53 來源:漢網(wǎng)

這個開學季,有很多大學生反映說,他們的學校在評定助學金時,要求貧困生上臺演講“比窮”,然后再由班級或同系同學進行票選,學校會根據(jù)得票高低來劃定貧困生等級,進而相應匹配助學金。但是,好多真正的貧困生因為懼怕上臺演講,而放棄了申請助學金的機會;也有大學生在演講后嚎啕大哭,認為被揭了傷疤。(9月29日《中國青年報》)

本來國家設立助學金的目的,就是讓那些貧困的學生能減輕經(jīng)濟壓力和家庭負擔,從而更好地完成學業(yè)。但校方以“比窮演講”的方式發(fā)放助學金,看似符合公平公開的原則,也排除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但實際上對受助群體和學生個人來講,卻是極大的不公。如果為了減輕經(jīng)濟壓力而使那些已經(jīng)飽受物質(zhì)匱乏之苦的學生, 也嘗到了“精神貧困”的滋味。那無疑就是對其已經(jīng)敏感脆弱的心靈造成了“二次傷害”,而愛心助學最終也只能成為寒門學子望而卻步的隱痛。

這樣的新聞絕非個例,2013年沈陽大學要求申請貧困助學金的學生進行“比窮演講”的事件就曾轟動一時。我們能從那些演講結束后便嚎啕大哭的面孔中讀出心酸、無奈、甚至絕望,也能從那些因懼怕暴露在眾人目光下的驚慌失措中,讀懂自卑和壓抑。事實證明,其實遠還有比貧困本身更讓他們所不堪忍受的,那就是因物質(zhì)匱乏所帶來的“精神貧瘠”。而通過“比窮演講”這樣的評選方式,極容易對他們的心靈造成難以撫慰的傷害,而傷害本身的不可逆性,決定了其一旦發(fā)生,必定影響惡劣而深遠。

當事學校以“比窮演講”的方式發(fā)放助學金,無疑是在傳遞這樣的意識:申請者個人,必須將“貧窮”以繪聲繪色的方式,在眾人面前通過表演的技巧呈現(xiàn)出來。而這樣的無理要求,實際上就是對整個學生群體的侮辱,學生有權保留家庭狀況等個人隱私不對外公開,公民也有人權和尊嚴不受踐踏的權利。校方這樣的行為,不僅荒唐,更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經(jīng)濟援助本身,例如助學金的發(fā)放,體現(xiàn)的就是國家對貧困學子的重視與關注,這無疑符合關懷至上理念的社會主流意識。但如果經(jīng)濟援助的姿態(tài)下,忽略的卻是受惠者的人格與尊嚴,將其僅存的“自我保護外殼”都無情敲碎。那么扶貧便成了對弱勢群體的“二次傷害”。而對于學生而言,通過這樣方式得到的經(jīng)濟援助,卻遠遠不能彌補“比窮演講”本身所造成的心靈缺憾。

古人 “不食嗟來之食”的自我覺醒意識,也說明了人活在世,不僅有物質(zhì)的基本需求,更有作為人類群體,保持個人人格與尊嚴的精神需要。如果打著助學金的旗號,就能對學生的人格尊嚴進行肆意踐踏,那么最終教育以人為本,要求學生自尊自愛的底線也就蕩然無存了。(姜雨橋)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