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人,最需要怎樣的自信
2017-12-05 17:15:00 來源:人民網(wǎng)


600年的昆曲,正在打動年輕一代。不久前,上海昆劇團帶著全本《長生殿》完成全國巡演,場場爆滿;此前,還有好幾出新戲老戲被他們帶到歐洲,一樣場場爆滿。

600歲的故宮,也在打動年輕一代。這個秋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無數(shù)人甘愿排隊數(shù)小時就為來此看一眼《千里江山圖》,看那些穿越時代的文物珍寶,順便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捧成“網(wǎng)紅”。許多年輕人在朋友圈里分享著他的幽默:“千萬不要買故宮出的行李牌,買完第一次出差就會丟了。太好了?!?/p>

兩個小切口,卻能窺出大時代。因為五千年文化積淀下的力量,歷史和今天、中國與世界,就這樣自然而然找到交點;因它們而喚起的,則是可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自信。

對于新時代的中國,文化自信的意味,顯得格外深長。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曾說,中國跟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不一樣,它的存在不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存在,而是一個文明的存在。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則論斷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幾天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一次被寫入黨章,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置。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至一個全新高度。

近兩年前,習近平第一次在人們熟知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后加上“文化自信”四個字。后來,他曾在不同場合解釋: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zhì)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chǔ)上的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也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不只是增加四個字、一個詞。這是提給每一個國人的新思想,提醒我們不時想一想那些精神深處的“元問題”:從哪里來?如何自處?又到哪里去?

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斷言:在各國經(jīng)濟走向世界經(jīng)濟的過程中,文化生產(chǎn)也將走向世界性。而他身前和身后的歷史都已證明,除了武器和資本,國與國之間的角力、競逐或影響,更靠文化的力量。對內(nèi),文化意味著認同和凝聚;于外,文化體現(xiàn)著實力和價值。

對這件事,連擁有5000年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人,也曾深為糾結(jié)。

毛澤東曾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回望:“我們中國是處在經(jīng)濟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況中”,而革命勝利以后,“主要地就是發(fā)展生產(chǎn)和發(fā)展文化教育”。中華文明歷經(jīng)燦爛也曾飽受曲折,近代史上國運艱難,令人沉重的除了列強的炮火,更是文化的壓抑。這種壓抑會傳導至整個社會,以致于1934年的秋天,魯迅在上海山陰路的石庫門里提筆發(fā)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但在當年,答案已經(jīng)似是而非。

“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這種“自欺力”是沉重的現(xiàn)實。但即便如此,“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因此感慨,“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p>

那是80多年前的中國,歷史一路演進,早已今非昔比。站在歷史新方位上的國人,經(jīng)歷過歷史風雨,更看到外部世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面前,無限接近于民族夢想的今人,更當挺起“中國的脊梁”。

挺起脊梁,很重要的一部分就靠骨子里的自信——我們比任何時代都更需要樹立文化自信,或許也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堅定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基于歷史,也基于現(xiàn)實。

11月8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后兩周,習近平把特朗普請到了故宮。在參觀完故宮前三殿后,中國國家主席告訴美國總統(tǒng):“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xù)著黑頭發(fā)、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

實況視頻很快流傳,無數(shù)人感受到同頻共振?!褒埖膫魅恕边@個共同身份,凝聚起億萬國人的認同和力量。而這種認同,也是對歷史和傳統(tǒng)的認同。

中國人經(jīng)歷過對歷史和傳統(tǒng)輕妄傲慢、甚至不惜破壞的年代,并為此付出過沉重代價。但無論如何,傳統(tǒng)的香火頑強地延續(xù)到今天,今天要做的是接續(xù)傳承,是在揚棄中發(fā)揚光大。因為歷史早已證明,無論時代如何更替,中華文明根子里的那些好東西,總會帶來生動的教益。

而這種傳承,也絕不是師古不化。人類文明已經(jīng)走進現(xiàn)代,置于全球的方位下,我們同樣看得清世界,看得懂當下。

看得清世界,意味著擁抱開放的潮流、擁有包容的情懷——文化自信,不是自說自話的自信,而是包容對話的自信??吹枚斚拢馕吨貞?yīng)時代的呼聲、回應(yīng)現(xiàn)代的期許——一個偉大的文明,從來不是停滯不前的文明。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十九大報告中的三個“來”,精辟道出了文化自信在今天的要義。這是執(zhí)政黨的決心,亦需要全體國人的自覺。我們需要回頭看,也要由此再出發(fā)。說來玄妙,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找到屬于我們文化里那些“美好的東西”,欣賞它們、留住它們、傳播它們、發(fā)揚它們——比如一段昆曲,或是一件故宮的寶物。(解放日報 吉方平)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