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奧運與為國爭光并不矛盾
2016-08-10 09:00:00 來源:新華網(wǎng)

于職業(yè)運動員而言,奧運金牌意味著最高褒獎。成王敗寇式的“唯金牌論”固然要摒棄,但若一變而為另一個極端的“反金牌論”,恐怕也不實事求是。奧運選手從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獎牌從來都與國家榮譽、民族自信息息相關(guān)。我們越來越淡定從容地看待奧運盛會,身心放松地享受體育競賽的內(nèi)在魅力,但這與奮力沖擊金牌、為國家榮譽而戰(zhàn),并不矛盾。

奧運賽事激戰(zhàn)正酣,輿論場中格外熱鬧。中國軍團首日無金,網(wǎng)友們祝福完杜麗,又安慰孫楊;傅園慧因一段采訪成為表情包界新秀,有評論直言“就喜歡你沒把金牌當回事的樣子”……話題由頭各異,但實質(zhì)問題趨同:我們該如何看待奧運金牌?一些言辭乍聽起來或許深得人心、頗為提氣,但審慎思之,卻不盡然正確。

談及奧運會,就注定繞不過金牌。通過輿論話風,可以體察出當前很多人在這方面的微妙態(tài)度:既渴望中國隊奪冠,又厭惡言必稱金牌。其中心理并不難懂,人們不希望過度的關(guān)注異化為思想的重負,讓一塊金牌壓得奧運健兒喘不過氣。作為大國公民,這份平和心態(tài)殊為可貴,但這是否意味著爭金奪銀已不再重要?我們應當鄙夷必勝的信念以及對金牌的孜孜以求?

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的精神所在。于職業(yè)運動員而言,奪取錦標是對其辛苦訓練奮力拼搏的回報,是“更快、更高、更強”的外在形式,而奧運金牌意味著最高褒獎。成王敗寇式的“唯金牌論”固然要摒棄,但若一變而為另一個極端的“反金牌論”,恐怕也不實事求是。網(wǎng)球巨星拉法·納達爾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人會對冠軍不狂熱,但我告訴自己,我要的只是打出最好的網(wǎng)球,至于它所帶來的冠軍,那都是上天的恩賜?!?/p>

冠軍與金牌,是個人榮譽,也是國家榮譽、國家實力的體現(xiàn)。每位選手肩上,都背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無論是在賽場邊還是電視機前,我們都會為中國隊員的每一次奪冠而吶喊叫好;盡管聽過了千百回,我們依舊會為頒獎儀式上奏響的國歌心潮澎湃。這就是體育賽場上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情感。奧運選手從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獎牌從來都與國家榮譽、民族自信息息相關(guān)。

1908年,天津一份青年雜志上提出:中國何時能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派一支代表隊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這一聲聲呼喊,在那個中國人被蔑稱為“東亞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壯。

1932年,23歲的劉長春孤身出現(xiàn)在美國洛杉磯的跑道上。這個身高169公分的小個子,代表了擁有4億人口的東方國度。他扛著一面國旗,“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存在”。

1984年,許海峰在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中獲得冠軍,王義夫獲得該項目的銅牌。兩名中國選手同時闖入三甲,讓主辦方始料未及,因為他們只準備了一面中國國旗。那一天,多少中國人熱淚盈眶,記住了“零的突破”這四個字。

近些年,我們不斷地跨越與突破:第一次讓黃種人站在110米欄的領(lǐng)獎臺上,第一次在男子游泳中拔得頭籌,第一次登上奧運金牌榜榜首……

沿著國力上升的軌跡,奧運金牌也從奢求變成了平常,其與國家榮譽的關(guān)系也看似由強轉(zhuǎn)弱。于是乎,出現(xiàn)了一些新說辭。比如說體育的本質(zhì)是游戲,奧運會不過是一次體育界的大聚會,忘掉金牌、享受其中即可;運動員因錯失金牌而遺憾流淚,一些人就會跳出來抨擊舉國體制;甚至運動員在獲獎后感謝國家的培養(yǎng),也會被諷刺為官話套話。凡此種種,實際上是過分地割裂了體育和國家榮譽的關(guān)系,是失之偏頗的。

我們越來越淡定從容地看待奧運盛會,身心放松地享受體育競賽的內(nèi)在魅力,但這與奮力沖擊金牌、為國家榮譽而戰(zhàn),并不矛盾。這也并非只是“中國特色”。2008年奧運,中國超越美國位列金牌榜首位,美國媒體罕見地選擇以獎牌數(shù)排序,依舊讓美國排名第一。綜合國力遙遙領(lǐng)先的美國,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美國,為何要費這份小心思?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有人說,體育比賽是和平年代的“戰(zhàn)爭”,重大賽事總是很容易呼喚起人們的集體榮譽感、國家榮譽感。的確,對于體育來說,金牌當然不是全部;而對于金牌來說,很多時候,體育也不是全部。這應當是我們理解奧林匹克精神的起點,也是真正享受奧運盛會的起點。(崔文佳)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