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綽號”應成干部評價“另類砝碼”
2015-12-29 08:55:21 來源:漢網(wǎng)

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因為拆遷而被市民稱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yè),六朝古都被他“開膛破肚”,人稱“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協(xié)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長武長順講究江湖義氣,被人稱之“武爺”……諸如此類,無需解讀,誰都可以看出,這些綽號預示著官員的什么嘴臉。(12月25日,中國新聞網(wǎng))

俗話說:“天地之間有桿秤,百姓就是那定盤的星”。要看一個干部好不好,最直觀的或許不是漂亮的街道、整潔的市容市貌,或許更不是漂亮的GDP數(shù)據(jù),而是治下老百姓的“口碑”。孔繁森被群眾稱為“活菩薩”、牛玉儒被視為“孺子牛”、楊善洲成了“草鞋書記”、王進喜是進入了歷史書的“油田鐵人”,這些樸實的稱號背后是老百姓對“父母官”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帶來了什么最直接的看法和評價。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要科學優(yōu)化干部評價模式,要把“群眾公認”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一項關鍵指標。要體現(xiàn)“群眾公認”,不妨從各式各樣的“官員綽號”下手。“拆城”、“挖挖”

之類的綽號背后是與工程項目“綁定”的政績觀,“某爺”、“某教父”之類的綽號折射的是江湖氣息濃厚,愛好拉幫結派,大搞“一言堂”的“官念”。這些“綽號”或許戲謔、或許直白、或許“土氣”,但在描述某個干部行為作為、思想理念上卻是一針見血、相當精辟。

“官員綽號”不但是紀檢監(jiān)察干部的貪腐案件線索,更應該是組織人事干部評價干部好壞的“另類砝碼”。從已落馬的貪腐官員案例來看,這些問題官員的綽號并非落馬后才出現(xiàn),而是在案發(fā)前就廣為流傳、路人皆知。這些負面綽號的背后折射的正是個別官員口碑不佳,社會評價極低的現(xiàn)實。一方面是群眾怨聲載道、極不滿意,一方面卻是個別問題干部接連提拔,這其中的對比或許才是值得我們組織人事部門深思的關鍵點所在。

綽號雖小,但反映的問題卻不小。組織人事部門要重視“綽號”的紅色警報,更要讀懂背后的民心民意,做到見微知著、以小見大。要主動出擊,強化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日常監(jiān)督管理,對苗頭性問題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而不是后知后覺,甚至縱容漠視。黨員領導干部本身更要重視“綽號”的提醒作用,學會傾聽民心民意,謹言慎行、珍惜名聲、愛惜羽毛。(任評聲)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