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埋頭27年攻破“買不來”的技術,讓中國聲吶從“耳聰”到“目明”
2023-05-22 15:26:00 來源: 長江日報

在海底、江底、湖底水下世界探路,離開聲吶寸步難行。讓聲吶由聽見到看見,由二維成像到三維立體高清成像,他奮斗了27年,目前讓某型聲吶三維成像在國際領跑?!翱萍嫉膭?chuàng)新突破,是長期艱苦積累的過程,需要人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扎扎實實干實事?!苯?,海軍工程大學水聲技術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唐勁松教授說。

唐勁松教授(左)向博士生講解聲吶設備的性能。 通訊員吳方園 攝

就在最近,硚口區(qū)軍地相關負責人來到海軍工程大學,為唐勁松的家里送去二等功喜報。一幅“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掛起,讓合家共享榮光。

唐勁松是我國海軍水聲領域知名專家,海軍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后,“二等功”表彰其在水聲聲吶方面的突出貢獻。

據了解,聲波在水中的傳播稱為水聲,聲吶是利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來完成對水中目標探測和通信任務的電子設備和技術。物體對光線的反射,在眼睛中成像,于是被人們“看見”,而聲波也能讓物體成像。在漆黑的水底深處,進行測繪、救援、打撈、防險及軍事用途等,都需要“看到”水底場景,聲吶的作用舉足輕重。

“聲吶和雷達功能類似,只不過雷達應用的是電磁波,聲吶應用的是聲波,相較于電磁波、光波,聲波在水中的傳播具有絕對優(yōu)勢。”唐勁松解釋。

“高端聲吶設備,國外設備巨頭不向中國出口。”唐勁松說,“我們應該自己創(chuàng)造,也完全能夠自己創(chuàng)造?!弊哌^27年,他全身心投入,在普通人聽不到、看不見的水聲世界中執(zhí)著探秘。

求真求精求新,讓中國聲吶由“聽”到“看”

“紅色凸起的是山脈,藍色低凹的是平原、河道。”5月13日,海軍工程大學水聲技術研究室內,唐勁松周末仍在處理研究問題,他向記者展示一張湖底的立體高清圖。很難想象這就是一處大型湖泊湖底的面貌,中國聲吶技術的進步可讓其高清呈現。

唐勁松曾多次住在湖上,反復試驗聲吶設備對湖底的成像性能。中國聲吶技術目前一天可以探視清楚相當于3個東湖的湖底,唐勁松說。

1996年前,中國聲吶對水下世界的成像還是模糊一片。而國外,研究人員宣稱已經掌握某型聲吶成像技術,并能清晰觀測到100米以外的一個茶壺的形狀。聲吶進入了不僅能“聽”,還能“看”的時代。

不能讓中國的聲吶技術成了“睜眼瞎”。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唐勁松不信邪,主動請纓,與中科院有關專家一道接下了聲吶成像這塊“硬骨頭”。唐勁松在博士后研究期間,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某型聲吶研究。

分辨率是圖像聲吶最重要的技術指標,分辨率越高,圖像越清晰。反之,分辨率低,就像沒有準確聚焦的照片,模模糊糊。

1996年開始,唐勁松和同事們展開了6年多的攻關,在研究初期,唐勁松將一個相關算法畫成框圖掛在研究室內。團隊成員對著這張框圖,每天研究討論,不時做仿真試驗。每天進步一點點,十幾個人花了一個月才弄清楚算法的思想。

試驗的湖試階段,唐勁松和同事們白天采集數據,晚上分析處理。他們就住在湖上的試驗船上,忙的時候,一個月連澡都沒法洗。

2002年,他和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的同行,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某型聲吶樣機,能進行二維的黑白成像。當顯示器上清晰地呈現出水下目標圖像時,唐勁松和同事們歡呼起來。

記者看到,水聲技術研究室的墻上寫著“求真、求精、求新”6個字。博士生寧明強說,這一直是唐教授倡導的,首先是求真,做的東西一定要真,哪怕慢一點,不能造假;求精,不能局限于國內比,放眼國際領先水平,要做就做到最好;求新,強調創(chuàng)新性?!八倖栁覀?,你做的東西創(chuàng)新性在哪?”

向科技制高點挺進不止,臺風下深海試驗

不僅要聲吶能“看見”,還要由二維平面成像轉向三維立體成像,唐勁松帶領團隊,繼續(xù)向著科技制高點挺進。

2002年—2007年,他們相繼完成兩輪試驗,唐勁松白天除了吃飯,基本忙碌在辦公室和實驗室。為了擠出更多時間,他索性住進了辦公室。

2007年到2010年,唐勁松在湖泊中完成湖試。2014年到2017年,唐勁松攜帶設備,兩次到達太平洋深處進行深海試驗。

“第一次出海試驗運氣很好,海面像鏡子一樣平。”第二次出海,他們遭遇了臺風,聲吶設備回收的最后150米需要人力拉回,2噸重的設備已經拉出海面,面臨狂風巨浪,工作人員不得已又將設備放回海底,等避開風浪高峰后,再將設備回收上船。

在巨大的風浪侵襲下,甲板非?;杂胁簧鞔瑔T們就可能滑出船外,跌入海中。唐勁松站在團隊的最前面,帶領大家齊心協(xié)力,成功將設備回收上來。唐勁松說,那次確實冒著生命危險,即使是暈船到起不了身的人,都撐起來一起回收保護設備。

試驗結果,大洋底部三維立體圖像圓滿呈現,中國聲吶設備性能穩(wěn)定可靠。近年來,國際上重要刊物的相關文章都被唐勁松教授團隊“霸榜”,27篇SCI論文在國際頂級期刊發(fā)表,我國在某型聲吶三維成像領域實現了國際領跑。

近日,唐勁松撫摸著跟隨他前往太平洋的聲吶設備,像看著成長的孩子一樣欣慰,他和博士生們簡明地講解著設備功能原理。

博士張嘉峰說,唐教授給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專注、堅持。他有一種情懷,要讓中國的高端聲吶裝備再提升一步,從青年到花甲,即使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他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工作熱情。

前往實驗室的路上,唐勁松步伐很快,記者要小跑才能跟上。他長期游泳鍛煉,只要有時間通常一天要游一兩千米。

27年光陰白駒過隙,唐勁松深刻感受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能為中國高端裝備提升貢獻一份力量,這27年值得。沒有什么困難難得住中國人,我們做成了?!?/p>

“2017年之后,主要是轉化運用,要讓高端設備更快更好地轉化成生產力和戰(zhàn)斗力。”唐勁松堅定地表示。

(長江日報記者劉睿徹 通訊員吳方園 左思偉)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