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來漢學藝,他將武漢雜技傳向非洲
2019-01-30 08:41:00 來源: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1月30日訊蘇丹是最早和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之一,2019年迎來兩國建交60周年。
  1970年,蘇丹共和國總統(tǒng)加法爾·穆罕默德·尼邁里第一次訪問中國,在北京觀看了一場高水平的雜技演出,深受震撼。培養(yǎng)蘇丹人的雜技團成為他的心愿。訪華期間,中蘇簽署了一系列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合作協(xié)定,其中一項內(nèi)容,是雙方合作組建蘇丹雜技團。
  1971年10月,50名10歲左右的蘇丹孩子來到武漢,開始在武漢雜技團學雜技、學音樂,一待就是兩年半。他們是蘇丹雜技團第一批演員,蘇丹雜技團也是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唯一的雜技團?,F(xiàn)任團長56歲的穆達維·阿里·比拉勒,就是當年50名孩子中的一員。
  在武漢學藝的經(jīng)歷,至今影響著穆達維·阿里·比拉勒的生活。他會說中文,會用微信和中國朋友聯(lián)系,還常拍照發(fā)朋友圈。提到武漢,穆達維會說:“武漢永遠是我的第二個家!”采訪結(jié)束時,他特意讓兒子用中文寫下了感謝的告白:“非常感謝武漢雜技團”


  蘇丹雜技團團長穆達維(左)和兒子穆斯塔法 中國駐蘇丹使館 賴建濤 攝
  在武漢,我們叫老師爸爸媽媽
  上世紀70年代,整個非洲以及阿拉伯國家,不知道雜技為何物。穆達維回憶,當時他的家人是從廣播里聽到招收雜技學員的消息,決定送他去試試。到武漢時,穆達維年僅9歲:“第一個感覺,就是武漢太冷了!”
  蘇丹氣候炎熱干燥,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爐”之稱,最高氣溫可達47℃,而武漢冬天的氣溫有時到零下。環(huán)境陌生,語言不通,不會拿筷子,更吃不慣米飯,這些年幼的孩子只有哭?!澳菚r候年紀小啊,我們天真地以為,可以自己走著回蘇丹,就想大家一起走回去。”穆達維說。
  為了讓小學員們安心訓練,武漢雜技團專門給宿舍安裝了暖氣,還給他們安排了一場雜技演出:車技、走鋼絲……精彩的表演把孩子們吸引住了。
  聽說他們也能學會這些表演,大家一下子來了勁兒。“我們都覺得能表演雜技的人是有魔力的,武漢人為什么有這種魔力?想來想去,我們覺得因為他們都吃米飯,而我們只愛吃大餅。從那以后大家開始搶著吃米飯,希望自己能早一天練成這些技藝?!蹦逻_維說。
  從零開始學雜技,不是件容易事。雜技團安排學員們每天練基本功,從早上到下午要練近十個小時,下腰、翻筋斗,動作一個都不能少。穆達維主要學雜耍和武術(shù)節(jié)目,吃了不少苦頭:“不管是下雨、下雪都要練功,練功房沒有暖氣,真的是太冷了。剛開始我們哭著抗議,過了大概三個月之后,才適應了?!?br>  穆達維記憶最深的不是少年學藝的苦,而是照料小學員的武漢老師們的精心。“我們50個孩子只有一個翻譯,一開始照顧不過來。老師們就特別仔細地關(guān)照我們,教我們說中文,平時跟我們一起吃一起住,晚上還給我們蓋被子,對我們很好,我們都叫他們爸爸媽媽。這些事我永遠都不會忘記?!?br>  為了鼓勵學員們練功,老師們會準備一些小驚喜:動作練好了,或者學會了一句中文,老師就會獎勵一些糖果,讓學員們高興好久。春節(jié)期間,老師們帶著他們?nèi)グ菽曜哂H戚,給他們帶很多糖果和好吃的,“就像家人一樣”。而遇到蘇丹的民族節(jié)日,老師們也會給學員們放假,帶著他們出門玩,近至武漢市區(qū)內(nèi)的東湖、龜山、長江大橋,遠至韶山、桂林,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


  2017年,蘇丹學員回漢和恩師一起重游江灘 武漢雜技團供圖
  雜技成了蘇丹名片,閃耀全非洲
  在武漢學藝的兩年多里,穆達維和伙伴們學會了《單蹬技》《木磚頂》《走鋼絲》《水流星》《高車踢碗》等20多個雜技節(jié)目。“我們先是在武漢舉行了畢業(yè)演出,然后和老師們一起去北京匯報演出。當演出完,所有的蘇丹孩子都哭了,老師們也哭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次演出完我們就要回蘇丹去,舍不得武漢的老師們?!蹦逻_維說。
  這批蘇丹小學員,回國后成為蘇丹雜技團第一批演員。總統(tǒng)尼邁里親自出席了他們的第一次演出。而作為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唯一的雜技藝術(shù)表演團隊,蘇丹雜技團很快成為蘇丹共和國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他們走遍了蘇丹的城市和州縣,多次在重大外交場合亮相,還出訪了眾多阿拉伯和非洲國家?!拔覀冄莩鰰r,經(jīng)常是票賣完了,沒有位置也還有很多人要進來站著看。我們?nèi)ミ^很多城市,有人專程從其他國家趕過來看我們演出?!蹦逻_維說,經(jīng)常有觀眾在演出后會問他們,怎么能練就這樣的本領(lǐng),他都會驕傲地說:“我們的節(jié)目是向中國人學的,中國武漢!”
  中蘇兩國因為雜技結(jié)下的情誼從未間斷。改革開放后,兩國交往更多,雜技情緣更深。
  1977年至1981年,蘇丹雜技團派出第二批共25位學員來武漢學習。1982年至1985年,武漢雜技團先后派出三批雜技專家前往蘇丹喀土穆教學。2003年,兩名武漢雜技教練在蘇丹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教學。因為這段雜技友情,尼邁里總統(tǒng)授予每位中國雜技教練一枚“蘇丹民主共和國一級勛章”。1994年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訪問武漢時,也特意授予“雜技女皇”夏菊花一枚“蘇丹民主共和國一級勛章”。


  蘇丹學員在練習鉆圈 武漢雜技團供圖
  有生之年,希望能帶團回武漢演出
  2017年11月,穆達維等9位蘇丹學員受中國文化部邀請,回武漢雜技團“探親”。這是他離開40多年之后,第一次回武漢。在洞庭小路3號武漢雜技團舊址,穆達維和同伴們回想當年一起溜出去在長江邊玩耍的趣事,感嘆著武漢變化之大。在武漢雜技廳練功房,他和曾慶林、姚金妹等老師緊緊抱在一起,熱淚盈眶:“老師您還好嗎?40多年了,我們很想你們!”
  穆達維介紹,目前蘇丹雜技團有100多位演員,當年和他一起來漢學藝的同伴,如今很多成了教練、編導。目前蘇丹雜技團的演出節(jié)目,除了在服裝、音樂上融進蘇丹的文化元素,依舊保持著武漢雜技的技巧和特色。“不僅是雜技技巧,我們的服裝、舞臺、道具都是在中國雜技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的!”
  而在雜技之外,武漢的經(jīng)歷在穆達維生活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痕:“在團里我和同事之間交流經(jīng)常會說中文,在家里吃米飯,大家都會用筷子。我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每次遇到中國人我都會問他們:知道武漢嗎,認識夏菊花嗎?”
  穆達維的兒子穆斯塔法目前在蘇丹孔子學院學中文,穆達維還有意將女兒送到中國學中醫(yī)。而他最大的愿望,是有生之年能促成蘇丹雜技團和武漢雜技團的合作?!?021年迎來蘇丹雜技團建團50周年,我希望能帶團去武漢,和武漢雜技團共同完成一場演出。為了這次演出,目前我們挑選了12名小學員,如果有機會讓他們到武漢雜技團學習那就更好了!”
  記者手記
  兩座造就他一生的城,如此相像


  穆達維當年在武漢雜技團的結(jié)業(yè)證書
  準備此次采訪時,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武漢和蘇丹共和國首都喀土穆作為友好城市,雖遠隔重洋,卻有諸多相似之處。作為湖北省省會,武漢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城區(qū)有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穿城而過,將這個城市分為漢口、武昌和漢陽三鎮(zhèn)。在漢江匯入長江的南岸嘴,我的同事們曾多次拍下長江的黃色浪濤和漢水的碧波共存的驚艷畫面。而喀土穆作為蘇丹首都,因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而成為沙漠中的綠洲,青、白尼羅河兩條河流在這里合二為一,同樣因為不同的水色而形成了涇渭分明、平行奔流的壯麗景觀,它們將這座城市分為了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圖曼三個區(qū)域。
  當我向穆達維提起這些時,穆達維感嘆,當年他在武漢學習時曾無數(shù)次在長江邊玩耍,也走過長江大橋,卻并沒有如此感受。直到2017年重返武漢經(jīng)過長江大橋時,他才意識到,似乎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這兩座和他的生命都有著重要關(guān)聯(lián)的城市,居然如此相像。
  讓這兩座城市產(chǎn)生更多情感連接的,是兩地人民對雜技藝術(shù)的欣賞和喜愛。在武漢,提起雜技人們會想到夏菊花,建于1992年的武漢雜技廳更是市民皆知的地標,兩年一度的武漢國際雜技藝術(shù)節(jié)吸引著來自全球的表演者,為期一周的演出成為了市民的節(jié)日。而在蘇丹,蘇丹雜技團被蘇丹人民親切地稱為“蘇中友誼之花”,盡管目前經(jīng)濟局勢下行生活成本上漲,但一有雜技演出,人們依舊奔走相告,擠滿了劇場。
  雜技藝術(shù),跨越了地域、語言的界限,讓兩座地貌相近的城市,有了共同的文化名片。雜技就像一座橋梁,讓這兩座遠隔重洋的城市緊密相連,像一條紐帶,將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人們的心,系在了一起。 (記者王娟 通訊員賴建濤 林奮)
  【編輯:劉思】
 ?。ㄗ髡撸和蹙?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