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百歲老人李聲英去世,曾獲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2019-01-02 08:41:00 來源: 長江日報


  抗戰(zhàn)勝利后,李聲英(后排左二)與父母及兄弟姐妹團聚,并與陳祖裕(后排右三)結(jié)婚。百步亭社區(qū)供圖


  李聲英家的全家福。百步亭社區(qū) 供圖
  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1日訊(記者譚德磊 通訊員史雅琴)2018年12月31日凌晨4時左右,首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江岸區(qū)百步亭社區(qū)悅秀苑李聲英老人去世,享年101歲。長江日報記者1月1日來到李家看到,37平方米的小屋內(nèi)外都是前來吊唁老人的干部群眾。
  李聲英家庭于2016年獲得“全國文明家庭”稱號。雖然她的父親李書城曾是新中國首任農(nóng)業(yè)部長,但多年來李聲英以“再難都不要向國家提要求”的家訓治家,祖孫三代安于清貧,用實際行動傳承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精神,用良好家風帶動淳樸民風,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老人彌留之際叮囑要節(jié)儉辦后事
  李聲英老人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但離去時,仍有眾多干部群眾自發(fā)前來送行。江岸區(qū)委負責人,百步亭社區(qū)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波,悅秀苑工作人員、社區(qū)志愿者及社區(qū)居民等紛紛趕到悅秀苑,為老人送行。
  “老人在彌留之際,還再三叮囑我們要節(jié)儉辦后事,切不可大操大辦?!闭劶澳赣H的去世,兒子陳文森說道。


  李聲英(中)一家合影。記者許魏巍 攝(資料圖)
  李聲英出生于1918年。1945年,她隨父親李書城從北京來到武漢,在武漢大學附小當老師,1947年結(jié)婚,丈夫當時在衛(wèi)生部門工作。
  李聲英的父親李書城曾參加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在反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和國民革命中都有崇高的地位和卓越的表現(xiàn)。他支持和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尤其是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作出過特殊的貢獻。中共“一大”就是在他和胞弟李漢俊家中召開。
  1949年5月,武漢解放,李書城被任命為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武漢軍管會高級參議。此間他接到毛澤東親筆信:“李老先生,見信后速來京共商國家大事。”之后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并參加了新中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后,李書城擔任了第一任農(nóng)業(yè)部部長。
  陳文森聽母親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外祖父李書城離漢赴京前夕,李聲英有一次半開玩笑地跟李書城說:“您把我們也帶到北京去吧。”李書城嚴肅拒絕了李聲英的請求,說:“我到北京是去工作的,你在武漢也可以生存。你也是成年人了,凡事要靠自己?!?br>  立下家規(guī)——“再難也不向國家提要求”
  李聲英是李書城的四女兒,出生不到20天,母親甘世瑜就去世了,她從小由祖母和姑母帶大,3歲才離開老家潛江。小學畢業(yè)后,她獨自在北師大附中完成6年學業(yè),繼而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燕京大學??上?,關(guān)山阻隔,女兒與父親的聯(lián)系時斷時續(xù),因為交不上學費,她不得不放棄燕京大學學籍,投考不收學費的北師大,先是學英語,后來轉(zhuǎn)學音樂,畢業(yè)后在師大附小任教。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李聲英從北京隨父親李書城來到武漢,在武漢大學附小當教師。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父親赴京任職,李聲英和丈夫就一直留在武漢,一家一直在武漢低調(diào)生活。
  1965年,李書城在北京去世,彌留之際,他語重心長地對子女們說:“我一生清貧,沒有任何物質(zhì)遺產(chǎn),留給孩子們的只有一種精神。希望孩子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多做工作。”
  李聲英很少跟人提及自己的家世,從未借李書城的歷史功績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她銘記著父親的教誨,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向組織開口。
  兒女們都是長大后慢慢從書里、文史資料里了解這個家族。一個偶然機會,李聲英身份被外界知道,面對組織多次提出要給予幫助,她都謹守家訓,婉言謝絕。
  “我小時候,家人只告訴我曾祖父參加過辛亥革命,沒人告訴我他當過部長。”孫子陳龍說,受曾祖父故事影響,自己從小就沒動過任何享受特權(quán)的想法。
  李聲英有5個兒女,孩子們出生后,李聲英辭掉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全家7口人生活全靠丈夫做獸醫(yī)的微薄工資。“1973年,我剛下放回來,家里就發(fā)生一場重大變故,父親患癌癥去世了?!标愇纳貞?,父親去世后,家庭失去經(jīng)濟來源,生活特別困難。
  2008年,李聲英90歲生日,有著5個子女、25口人的大家庭全部聚齊。在生日宴上,李聲英立下家規(guī)——“再難也不向國家提要求”。
  李聲英教導五個子女牢記家訓,自立自強,不向國家伸手,再困難也不沾祖輩的光。她告訴家里人:“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有再大的困難,也絕能不找關(guān)系、找熟人、找政府。”


  陳文森推著母親李聲英老人外出。百步亭社區(qū) 供圖
  陳文森回憶,2005年到2008年那幾年,是一家人最困難的時候。愛人王春蓮下崗,母親沒有收入,兒子陳龍正在上大學,全家的生活費,兒子的學費全靠他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生活。
  那時候,好多知情人跟李聲英說:“你們家里貢獻這么大,‘一大’都是在你們家召開的,哪一家還有你們家這么大的人物?向國家要一套房子,要一份工作也是應該的啊。”
  可李聲英總是淡淡地回復道:“上一輩的事情是他們的貢獻,我們還沒有貢獻,我們的貢獻要我們自己做?!?br>  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30年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全國文明家庭代表。
  在這次大會上,武漢市江岸區(qū)百步亭社區(qū)李聲英家庭、余洪芝家庭榮獲“全國文明家庭”稱號。因身體原因,李聲英老人沒有進京,由其三兒子陳文森作為代表,參加了頒獎大會。
  “我母親李聲英已經(jīng)90多歲了,身體不太好,特意派我代表她來北京。我們一家人平日都很節(jié)儉,這次家人專門給我買了新衣服、換了新手機,囑咐我一定要把北京參會的所見所聞原原本本帶回家?!标愇纳敃r對前來采訪的長江日報記者介紹。
  “開心啊,特別高興。”在百步亭社區(qū)悅秀苑一套37平方米的小屋內(nèi),當?shù)弥约冶辉u為全國首屆文明家庭時,98歲的李聲英也高興地對長江日報記者表示。


  百步亭萬家宴上,茅永紅為全國文明家庭李聲英老人夾菜。百步亭社區(qū) 供圖
  在百步亭悅秀苑,37平方米的廉租房、簡單的家具,逼仄的客廳勉強能容6人立足,這里就是李聲英的家。而在2011年之前,李聲英祖孫三代四人一直擠在大智街一處僅32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生活,那里承載著老人大半輩子的記憶。
  李聲英一家先后在彭劉楊路、漢正街等地7次搬家租房。1979年,李聲英一家搬進大智街銘新社區(qū)一處僅32平方米的小房子居住,一住就是30年。李聲英其他幾個孩子有的到外地工作,有的出嫁,留下三兒子陳文森陪老人同住。
  2009年,李書城榮獲湖北省“新中國成立60年功勛湖北100人”稱號。湖北省征集功勛人物資料時,外孫陳龍整理了一份李書城的資料上報,有關(guān)方面才了解到老人的身世,為老人辦理了最高額度的低保。后來,又為李聲英一家在百步亭悅秀苑辦理了一套廉租房。
  對此,李聲英多次拒絕。家人反復給李聲英解釋,廉租房是沒有產(chǎn)權(quán)的,是政府租給她們一家住的。李聲英考慮了很久才同意。2011年,李聲英一家搬到悅秀苑。
  “家中一把用廢網(wǎng)球做腳墊的椅子,伴隨全家人走過了多年,母親一直舍不得丟。”李聲英之子陳文森說,看到母親如此喜愛這些“老物件兒”,平日里喜愛打網(wǎng)球的他就用自己打廢的網(wǎng)球做了腳墊套在椅子腿上,一來可以保護新房的地板,二來也可以延長這把椅子的壽命。更重要的是,看到這把陪伴了一家人走過風風雨雨的“老物件兒”,總能讓他們緬懷起祖輩們?yōu)楦锩I身的英雄壯舉,也時刻提醒后一代要遵循三代恪守的家訓。
  雖然搬了新家,一家人仍然保持甘于清貧的家風。新房里的新家具極其簡單:一臺35英寸的彩色電視、一組三人沙發(fā)、兩個臥室里兩張席夢思床……屋里的家具一只手就能數(shù)過來。陳文森告訴記者,許多“老物件兒”都留在了老房子里,舍不得丟,沒事的時候,他總會和妻子過去翻一翻、看一看。
  陳文森告訴記者,每當兒孫們來看望老人,老人都指著屋里這把椅子給兒孫們講過去。“她總是會說,如今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但克勤克儉、甘于清貧的家風要一直恪守下去?!?br>  【編輯:金鑫】
 ?。ㄗ髡撸鹤T德磊)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