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評論丨樓高了,別丟失了鄰里溫情
2018-12-26 22:07:00 來源: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評論員楊京
  據(jù)《長江日報》報道,漢口某小區(qū)兩戶樓上樓下的居民,因噪音問題產生矛盾后協(xié)調未果,樓上開始用錘子砸地板,樓下則裝上“震樓器”回敬。結果上下左右10余戶人家均受到殃及,居民的正常睡眠無法保障,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好鄰居金不換”“遠親不如近鄰”,這些都是蘊藏在中華文化里的樸素的生活道理,是我們中國人認識和處理鄰里關系的智慧結晶。樓上樓下,隔壁左右,理應相親相睦,沒有解不開的結。就像上面提到的這兩戶居民,一度鬧得不可開交,后來在社區(qū)和物業(yè)的調解下,兩家人最終“握手言和”,承諾不再互擾了。
  近些年來,鄰里話題時常引起關注,鄰里之間小摩擦、鬧別扭上升到矛盾沖突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比如陽臺晾曬,樓上澆花水滴到樓下被單上;又比如飼養(yǎng)寵物,誰家的狗總是犬吠不停很吵人;還有諸如電梯里抽煙、扔垃圾等,最讓人頭痛的大約要算“高空拋物”,已經從不文明轉向人身傷害事故。
  而上述報道中的因樓上樓下、隔壁左右噪音干擾而起糾紛的,就更常見了。淘寶上還有各種“擾鄰神器”售賣,不但腦洞大開,而且理直氣壯。新聞中的“震樓器”就是傳說中的一種擾鄰神器。
  中國人歷來重人情,重鄰里關系。為什么現(xiàn)在鄰里之間,時常發(fā)生矛盾和摩擦呢?這恐怕與最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社會結構和形態(tài)發(fā)生變革與重組,人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新變化有很大關系。
  中國人正在從“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從“單位人”轉成“公共人”,從低密度聚居變成高密度聚居。在人群相處中,過去,農村基本上靠“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共同價值,城市則以“家屬大院”熟人的相處原則。 如今,人們居住更密集,二三十層的高層住宅成為主流,同時熟人社會瓦解,現(xiàn)代居民小區(qū)中,雖然空間距離大大拉近,相互之間可能不認識樓上樓下,隔壁左右。
  這是一種新的鄰里關系,而又是我們最常面對、日常起居的一種關系。在“人情”作為熟人社會鄰里關系潤滑劑的作用消退后,新型鄰里關系間,能不能有新的粘合劑和潤滑劑,能不能在新型關系中及時轉變角色,做一個游刃有余的“小區(qū)人”。
  人與人相處,有摩擦不可避免 ,理想情況下雙方各讓一步,諒解寬容,達成共識。難以達成共識的話,外部力量可適當推動,比如社區(qū)委員會、物業(yè)公司,以及一些社區(qū)中試行的樓長、單元長等,都可以發(fā)揮調解功能。
  鄰里關系看上去是小事,卻關系到社會和諧;表面上是住戶與住戶的私事,從深層次看,它連接著社會文明風尚。正所謂“鄰居好,賽金寶”,和睦的鄰里關系是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鄰里關系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產生新變化,呈現(xiàn)出新特點,創(chuàng)新社區(qū)治理,及時調適,向著文明、有序、講禮、尚理的方向去,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便能花開在社區(qū)、增進在身邊。
  【編輯:劉思】
  (作者:楊京)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