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劉華杰:西方博物學有8位大佬,亞里士多德可得“五星”
2018-12-01 17:47:00 來源: 長江日報


  劉華杰教授 通訊員劉鐘仁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1日訊(記者賀方程 通訊員張潔)1日上午,在武漢市的黃鶴樓公園落梅軒二樓,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評審專家、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劉華杰,給“黃鶴大講堂”的聽眾們帶來了一場名為“洪堡的自然世界與知識帝國”的精彩講座,稱博物學“膚淺”得有價值,我們應學習洪堡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熱情,重建對大自然的感知。
  德國女作家、歷史學家安德烈婭·武爾夫的《創(chuàng)造自然》一書,獲評今年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作者重新給德國“全能博物學家”洪堡作傳,劉華杰則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這本書。
  1799年7月16日,德國貴族亞歷山大·洪堡獲得西班牙國王支持,啟動南美洲博物探險旅行。洪堡當時抱著“去哪都行”的信念,這是一種浮士德精神。
  劉華杰揭示了洪堡龐大而復雜的“關系網(wǎng)”:影響洪堡的人有班克斯、謝林、歌德、布魯們巴赫、昆特等,洪堡影響的人有歌德、梭羅、達爾文等。在劉華杰看來,西方博物學有8位“大佬”,分別是亞里士多德、林奈、布豐、懷特、洪堡、達爾文、威爾遜、利奧波德,其中亞里士多德可得“五星”,洪堡為“三星”。
  而洪堡后來被世人淡忘的原因,劉華杰將其歸之于博物學的“膚淺”,因為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都比較簡單。不過,他依然認為博物學“膚淺”得有價值。他用四個英語單詞來闡述“博物(BOWU)”的構建,即“Beauty”(大自然有大美)、“Observation”(細致觀察、記錄、分類、探究)、“Wonder”(童心和驚奇感,萬物皆奇跡)、“Understanding”(尋求理解、可持續(xù)共生)。
  他感嘆,當今學科越分越細,當科學家都鉆進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之時,他們丟失了洪堡的跨學科方法,以及將大自然視作一種整體存在的觀念。
  劉華杰建議,國家可組織多種多樣的全球自然考察、標本采集,建設真正的自然博物館,民間的大企業(yè)、基金會先從地理上走出去,擴展自然觀,開放思想。對于個人來說,應該學習洪堡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熱情,重建人類對大自然的感知。“大自然本身充滿了美,這是我們感知她的強大動力?!?br>  【編輯:符櫻】
  (作者:賀方程)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