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記者探訪三鎮(zhèn)街頭涂鴉,命運各不相同
2018-11-15 22:33:00 來源: 長江日報


  彩繪墻成為中山大道亮眼街景 見習記者喬馳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11月15日訊 (記者史強 見習記者覃柳瑋 喬馳 曹欣怡)15日,長江日報《長江觀察》欄目推出報道,關注了即將面臨拆遷的漢陽西大街一處留存居民記憶的“網(wǎng)紅壁畫”。報道推出后,得到網(wǎng)友和讀者的強烈關注,稿件閱讀量達到數(shù)萬人,大量讀者、網(wǎng)友留言或來電表示關注,也希望這樣的城市印記能盡量保存。同時,也有不少網(wǎng)友爆料,稱武漢街頭還有不少特色涂鴉,很多也面臨著消失的命運,較為可惜。
  涂鴉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關于涂鴉引發(fā)的話題一直存在。2013年,華中科技大學里的“東九墻”成了熱門話題,兩堵充滿各式涂鴉作品的水泥墻,在學生與保衛(wèi)處的涂了又抹、抹了又涂之間不斷“變身”,一度引發(fā)網(wǎng)絡熱議。
  如今武漢街頭還有哪些涂鴉作品?它們的命運如何?15日,長江日報多路記者出擊,現(xiàn)場探訪了一批武漢街頭特色涂鴉地。
  青山區(qū)街頭涂鴉或將消失
  居民期待神秘藝術家再創(chuàng)作
  在青山區(qū)建設六路高架橋下有一個十字人行通道,曾經(jīng),通道兩邊的墻上布滿了各式涂鴉壁畫。它們大小不一,有的單幅只有1米寬,但有的大型壁畫寬達3米。長江日報記者看到它們的時候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了下來。由于道路施工,一些壁畫被鏟除了。周圍的居民都覺得很可惜,希望等路修好了,那些神秘的藝術家能再回來繪制新的作品。
  壁畫系涂鴉用噴劑繪制,色彩豐富。目前還保留著的有紫色的握緊拳頭的手,有一個張開雙手的魔法師,更多的是用藝術字體書寫的英文單詞。雖然保留的樣式不多,但壁畫曾經(jīng)美麗的樣子卻印刻在了許多周圍居民的腦海里。
  “我記得以前還有鳥,有貓,有希臘神話的一些東西,反正很豐富,非常漂亮?!睆埮吭诟浇_藥店,她喜歡藝術,說起曾經(jīng)的畫面她歷歷在目?!拔疫€記得那個貓的眼睛,畫的太逼真了,我晚上路過的時候感覺真的有一只貓在盯著我,很有意思?!?br>  由于武九鐵路線綜合管廊工程建設六路段與新建地下人行通道合建,目前整個建六人行通道都被圍擋擋了起來。居民們回憶,曾經(jīng)的壁畫連起來大約有100米長,很壯觀。尚存的壁畫只有不到20米長,而且全部在施工范圍內,不能再近距離觀賞。
  關于壁畫的作者,沒有人知道是誰。居民楊建國說:“我只看見過一次,下午5點多我下班的時候。個子很高,三四十歲左右。但是他是噴涂的,戴著口罩,看不清長什么樣。他們不定期的過來,經(jīng)常更新內容?!钡易「浇膭⒃鲄s看見過不止一人,“我記得是一個領隊帶著幾個年輕人,看他們的樣子應該是學生。地上擺滿各種瓶子,噴三兩下就是一幅作品,很厲害?!?br>  壁畫不僅風格多樣,繪制的時間也不一。沒有人說得清第一幅壁畫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有人說是十幾年前,有人說只有六七年。也許壁畫的作者不止一批人,但他們繪制出附近居民共同的美好回憶。張女士說:“他們畫得很好,這也是一種年輕的藝術形式,美化了我們的人行道。我覺得比滿墻的小廣告好多了。路過的居民都很喜歡。好多人過來拍照合影,感覺我們都跟著年輕了好多?,F(xiàn)在是因為修路被鏟除了,希望路修好了他們還能回來繼續(xù)畫,我們歡迎他們?!?(見習記者覃柳瑋)
  圖說百年商業(yè)街傳奇故事
  中山大道“網(wǎng)紅彩繪墻”月底前完工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fā)現(xiàn),最近中山大道一排空白的墻壁上,“長”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色墻繪。15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畫師顏才福正拿著畫筆,對照樣圖,加緊繪制一副約5平方米的墻繪?!跋襁@樣大小的一幅畫,我一個人要一到兩天完成?!?br>


  畫師結合設計圖紙進行現(xiàn)場創(chuàng)作 見習記者喬馳攝
  “全國各地我都跑遍了,基本可以說見證了墻繪的興起。”顏才福說,以前街邊流行打印出來的宣傳畫,可隨著大眾審美的改變,手工壁畫這種更有情懷和溫度的繪畫形式逐漸興起?!熬湍梦椰F(xiàn)在畫的這幅圖為例,”顏才福舉起畫筆,指著色彩斑斕的墻畫說道,“畫的就是民國時期老漢口的服裝店,我們對照設計圖片進行二次加工,將我們對于老漢口文化的理解融入畫卷。”
  “我們希望墻繪不僅能喚起老武漢人的美好回憶,還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睋?jù)設計人員蘇新月介紹,為了體現(xiàn)中山大道商業(yè)老街的特點,除了風景畫、西式店鋪以及3D元素等內容外,他們還特別在設計方案中加入了老武漢的店鋪街景、特色建筑等元素,并且方案從4月起一直在調整,“最近我們還加入了軍運會的相關元素?!?br>


  中山大道彩繪墻讓市民駐足觀賞 見習記者喬馳攝
  愛好攝影的市民方女士,在得知中山大道的墻繪更新的消息后,專程拿著相機來拍照,“上半年我已經(jīng)來拍過幾組了,前幾天看報道知道又開始畫了,我就過來拍照記錄一下?!狈脚空J為,中山大道旁的墻畫很好的融入了老武漢的文化和特色,“中山大道是武漢的地標道路,所以墻繪應該跟上時代又不失我們的特色,我覺得他們畫得很好?!?br>  據(jù)悉,本月底,中山大道上的83幅壁畫將全部完工。 (見習記者喬馳 曹欣怡)
  地大隧道壁畫:
  莘莘學子青春歲月的記憶
  霧中的青山,潮濕的地面,隧道兩旁的壁畫,那是雨中的地大隧道。11月15日下午1點30分,長江日報記者在地大隧道看到,來來往往的學子穿梭在隧道趕著去上課,也有外來游客駐足停留在壁畫前拍照,十分熱鬧。


  地大隧道壁畫 記者李子云 攝
  地大隧道位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內,南望山下,全長333.3米,連接西區(qū)與北區(qū),學生們上課生活都要路過這里,而隧道內的壁畫,彰顯著大學生的奇思妙想。路過這里的大一學生馬新蘭,是學校話劇社成員,正趕著去話劇社排演話劇,她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隧道兩旁的壁畫是學校各個社團的海報,每年都會更新,壁畫《子非魚》就是話劇社學姐畫的,畫了兩周時間,“路過這里看到自己參與社團的壁畫,覺得特別有意義,其他的壁畫也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學校?!?br>  “這幅畫好美啊,來,拍一張?!闭谠撔9プx博士學位的張燕云,正在壁畫前和同學拍照,她說,壁畫已成為學校一大特色,今天和她一起拍照的就是一起在學校讀研究生的同學,同學們畢業(yè)后回校,都會來這里拍照,“一幅幅展現(xiàn)地大風采的壁畫,已成一種校園文化,更是我們地大學子心中無法磨滅的情懷,是一種青春歲月的記憶?!?(記者方歷嬌)
  創(chuàng)意涂鴉凸顯校園文化
  武昌首義學院有“民國風”涂鴉墻
  身著旗袍的小女孩,矗立在民國風情的馬路上,旁邊是醒目的“逢考必過”字樣……在武昌首義學院中區(qū)食堂門口,溢滿“民國風”的涂鴉墻堪稱現(xiàn)實版的“錦鯉”,成為該校獨特的校園文化一景。
  據(jù)介紹,頗有學校特色的涂鴉墻,是首義學院視覺傳達專業(yè)的學生所作。“視覺傳達專業(yè)注重動手能力,每年的《POP廣告設計》《插圖設計》等課程,我們都會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完成必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痹搶W院教師徐齊表示:“我們利用雅致的高級灰來凸顯時代特色,再利用復古造型營造民國風,與‘首義’文化匹配?!?br>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該校的文化涂鴉墻不止一處。在南區(qū)圖書館及新聞與法學學院,還有兩面因地制宜、風格迥異的涂鴉墻。其中南區(qū)圖書館的涂鴉墻,或以綠色綠植主題、或呈現(xiàn)書本元素,與讀書氛圍相得益彰;新聞與法學學院的涂鴉墻,則融入了打板與攝像機元素,呈現(xiàn)出與專業(yè)特性一致的特點。
  “因地制宜是涂鴉設計的重要原則,如利用點線面元素,營造疏密有致的美學風格,甚至利用留白來賦予充分想象力?!眳⑴c制作涂鴉墻的視覺傳達專業(yè)學生汪雅如表示,“從設計到繪圖,再到購買材料、現(xiàn)場繪畫,涂鴉墻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
  風格多樣的涂鴉墻,已經(jīng)成為該校的獨特文化。因有“逢考必過”元素,也恰逢在考試周之前完成,中區(qū)食堂涂鴉墻成了該校的網(wǎng)紅取景地,不少學生慕名前來拍照。
  “我喜歡坐在有涂鴉墻的南區(qū)圖書館復習”,該校經(jīng)濟管理學院會計專業(yè)的黎同學表示,“每當學習困倦時,抬頭就是郁郁蔥蔥的‘樹林’,既養(yǎng)眼又緩解疲勞”。
 ?。ㄓ浾啐埦?通訊員王峰 張璐)
  有的剛剛消失 有的仍在默默等待
  漢陽古琴臺兩處經(jīng)典“涂鴉”命運不同
  提起武漢的涂鴉,漢陽古琴臺必不可少。在古琴臺有兩處創(chuàng)作時間較長、堪稱經(jīng)典的涂鴉,一處在古琴臺公交車站,一處在附近的龜北路。長江日報記者15日再次來到兩地探訪時發(fā)現(xiàn),古琴臺公交站的涂鴉墻已經(jīng)消失,墻面剛剛被粉刷一新。龜北路的涂鴉內容也重新進行了刷新。
  15日下午,當長江日報記者來到古琴臺公交車站時,映入眼簾的是兩面重新粉刷的墻壁,原來繪制在墻上的各色涂鴉都已消失。
  附近商戶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施工前幾天開始,墻壁粉刷剛剛才結束。談起消失的涂鴉,商戶和附近路人們多少有點惆悵。他們說,這里原來是一些學生模樣的涂鴉愛好者進行創(chuàng)作,后來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每天還有不少人專門跑來照相,基本上以年輕人居多”。
  據(jù)了解,此處的涂鴉最早始于2006年,后來陸續(xù)有涂鴉愛好者在此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武漢街頭的一大景觀。
  相隔數(shù)百米處的龜北路上,百余米長的一堵圍墻上,各種絢爛的涂鴉吸引了不少行人和游客拍照。
  圍墻后的停車場工作人員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堵墻有很多年歷史了,每年都有不少人來這里涂鴉,非常熱鬧,“雖然畫的東西大多看不明白”。
  武漢涂鴉圈資深人士江恒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龜北路上的這處涂鴉地點,最早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后來陸續(xù)有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涂鴉愛好者來到這里進行創(chuàng)作,畫作內容也曾多次刷新,但因為體量較小,難以組織開展大型的涂鴉創(chuàng)作活動。近幾年他都策劃了大型活動,有來自德國、法國的藝術家來到這里進行涂鴉創(chuàng)作。在他看來,涂鴉屬于小眾文化、城市亞文化,但在武漢越來越被接納。 城市的這種包容和認可,為涂鴉創(chuàng)作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如此良性循環(huán),讓武漢迅速成長為全國涂鴉高地。 (記者史強)
  【編輯:祝潔】
 ?。ㄗ髡撸河浾呤窂? 見習記者覃柳瑋 喬馳 曹欣怡)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