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長江日報訊記者周滿珍 通訊員鄧志強)2018大河對話第二分論壇上,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水博物館館長、研究人員,圍繞“大河沿岸水世界-水博物館、遺產、記憶,地域感”做了主題發(fā)言。從全球水博物館網絡聯盟到啟動河流全流域保護,水博物館全球“朋友圈”的活躍度,超出人們想象。
今年6月,在全球建立水博物館網絡聯盟的倡議,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目前,全球已有60余家博物館及研究中心加盟,中國水利博物館是首個加盟的中國博物館。中國水利博物館館長張志榮因此在論壇上第一個發(fā)言。他說,水博物館發(fā)揮自身作用,關鍵在于傳承,把多樣的地域文化傳播到異域空間,把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繼承和延續(xù)給后代子孫,本質就是超級連接。
去年11月,以中國水利博物館為首的全國水利博物館聯盟率先成立,目前它已經擁有36家成員單位,在強化館際交流,營造良好合作生態(tài)上,充分發(fā)揮了“朋友圈”功能。一是大館帶小館,為全國中小水利博物館提供博物館新館建設、管理運營、展覽設計和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咨詢服務,有力推進了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二是充分發(fā)揮“一館一基地”的場館平臺優(yōu)勢,累計新設展覽35個,推出教育活動300余場;三是創(chuàng)新轉化,構建線上業(yè)務交流平臺,啟動“新中國水利群英文獻訪談典藏工程”,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水利故事。目前,中國水利博物館先后與英國國家河道博物館、伊朗水博物館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議,正在積極策劃《與水共生》國際水文化聯展。
論壇上,意大利威尼斯大學經濟學系研究員西斯科·維森廷則講述了威尼斯數字水博物館的故事。這家博物館通過相關景點的數字展示,讓大家知道沒有水文化,美麗的風景也不復存在,從而引發(fā)了整個河流流域、多個國家人民對河流生態(tài)的關注。他說:“這是未來博物館的一個發(fā)展方向,可以打通各個水博物館的合作。”
云南省生態(tài)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鄭曉云以紅河為例,探討了博物館在水文化聚集、再生和保護中的角色。他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家擁有共同的水文化“朋友圈”,啟動全流域保護,是應對水危機,保存水文化的一個重要方法。
編輯: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