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158位司法所長敲開群眾“心門”,公共法律服務的“武漢實踐”再提質效
2018-09-17 14:44:14 來源:漢網
答完群眾法律困惑,還要深挖法律問題背后的冷暖,主動出擊化糾紛解疾苦;即使剛性的審判程序終止了,她還會努力給出解決問題的另一種辦法,總能讓矛盾找到出口;她通過幫扶矯正對象重回人生正軌,重新定義社區(qū)矯正在群眾心中的意義,社矯不是把對象“管死”,而是幫他們“重生”。
 
這是青山區(qū)鋼花村司法所所長亢鈴為敲開群眾“心門”所做的努力。武漢有158位像亢鈴一樣司法所長,行走在公共法律服務的一線,他們的努力正將公共法律服務從聚焦平臺建設向提升服務質效升級。
 
14日,司法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司法所工作會議。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走訪武漢多個司法所長,了解他們在“穩(wěn)基層”中的擔當和作為。
 
主動排查矛盾糾紛,把困擾群眾的小事當大事
 
家住青山鋼花轄區(qū)的劉婆婆(化姓),每天都將一個洗衣盆放到臥室的柜子上。住在劉婆婆樓上的一對年輕人結婚時,重新改造了房子,導致她家中常年漏水。水從墻縫里往下滲,水滴不大,但每天漏滿一盆,劉婆婆每天都得把這盆水倒掉。這個糟心事一直纏了她3年,家里也因常年漏水到處長霉。
 
劉婆婆找樓上居住的年輕人協(xié)調過,房屋漏水源于裝修公司沒做好防水,年輕人協(xié)調裝修公司修理過一次,但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再次維修,裝修公司協(xié)調難度大,這對年輕人工作忙,問題就一直擱著。這對年輕人見了劉婆婆都禮貌地喊奶奶,她不好意思找人扯皮,也沒到處反映。
 
2017年,鋼花村司法所在主動深入樓棟排查矛盾糾紛時,所長亢鈴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該線索,隨即和工作人員上門了解情況。得知劉婆婆70多歲了,一人獨居,端了3年漏水,亢鈴感到心酸又心疼。在迅速啟動調解工作的同時,擔心她家里潮濕地滑摔倒了,便安排志愿者每天去家里幫老人把漏水倒掉。
 
這個暖心的舉動不僅解開了劉婆婆心里多年的疙瘩,也感化了這對年輕人。經調解,他們不再等著裝修公司無休止地拖延,而是自掏腰包幫劉婆婆徹底解決了問題。
 
亢鈴說,那些看起來拎不上筷子的小事,都是困擾老百姓生活的大事,決不能馬虎。
 
深挖法律問題背后冷暖,主動出擊化糾紛解疾苦
 
“以前寫了個協(xié)議,把房子贈送給孫女,還能撤銷嗎?”86歲老人張師傅(化姓)來到鋼花村司法所咨詢。“房子過戶沒?”在得到老人“過戶了”的回答后,亢鈴告訴他,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已沒法撤銷。
 
這樣一個在司法所每天都會發(fā)生無數(shù)次的普通法律問題答疑,本該就此結束。然而,在老人蹣跚著轉身離開時,亢鈴追了過去“贈出去的房子為什么又要回來呢?”這一問卻問出了老人背后的冷暖和困擾整個家庭的矛盾糾紛。
 
老人平時的生活全部由保姆照顧,保姆讓老人把房子從孫女手上要回來,贈予自己,由她為老人養(yǎng)老送終,還答應幫他完成多個心愿。老人很依賴保姆,大小事都聽保姆的。老人兒子心里有壓力,因此與父親結下矛盾。
 
了解情況后,亢鈴為老人和家人反復做調解工作。一方面,她給兒子分析老人缺乏安全感等依賴保姆的深層次原因,讓兒子理解父親;另一方面,又給出具體建議,讓兒子幫父親完成心愿,還將這些心愿寫成“和解協(xié)議”,給老人吃了定心丸。
 
父子達成和解后,86歲父親和60歲兒子抱在一起痛哭。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和睦如初。
 
在亢鈴看來,每一個法律問題背后,都是群眾不得不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困難,要做到知冷暖、解疾苦。她在司法所立下一條規(guī)矩:工作人員不能只程序性地解答群眾法律問題,在為其提供法律幫助時一定要“多問一個為什么”,徹底解決群眾的難處。
 
剛性的審判程序終止了,但解決問題的另一扇門打開了
 
“法院不準我解除父女關系,我就沒辦法了?”鋼花村轄區(qū)居民趙師傅(化姓)不服法院判決,跑來訴苦。
 
亢鈴接過判決書一看是二審判決,從法律角度講,司法審判程序已終止,但很顯然老人的問題沒有解決。為什么要解除父女關系?順著這個思路,亢鈴讓老人坐下來談心,又聯(lián)系其女兒了解情況。
 
原來,趙師傅夫婦收養(yǎng)了一個女兒,老伴去世后他一直獨居,覺得冷清。一家養(yǎng)老機構誘惑他把房賣了,去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房是趙師傅跟老伴的共同財產,老伴的那一半房產,其女兒有繼承權。女兒擔心老人上當受騙不同意賣房。所以,如果不解除父女關系,老人就無法賣房。
 
在亢鈴勸說下,父女倆坐下來面對面說出內心真實想法,消除了誤會和隔閡。最終達成和解,趙師傅先去養(yǎng)老機構實地考察,若真得可靠滿意,女兒愿盡孝幫父親交養(yǎng)老錢,后期可以考慮賣房,但父女情深,不解除父女關系。
 
亢鈴說,群眾邁進司法所的門,是為了解決問題,即便剛性的審判程序終止了,也決不能讓他們失望而歸,司法所會想辦法為其打開解決問題的“另一扇門”,為糾紛找到出口,真正實現(xiàn)矛盾不上交
 
社矯不是把對象“管死”,而是幫他們“重生”
 
目前,鋼花村司法所轄區(qū)在冊社區(qū)服刑人員20人。在亢鈴看來,社矯工作不是機械地執(zhí)行社矯管理程序,把對象“管死”,服刑期滿解矯了事。社矯的意義在于,幫矯正對象“重生”,等他們回歸社會后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否則,社矯對象可能再次成為社會治理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幫助矯正對象“重生”,亢鈴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根據每個服刑人員的個性、閱歷等特點,因人制宜“量身定制”不同的管理方法。
 
原來在某大型國企工作的一高端技術專家,在鋼花村轄區(qū)服刑。當年因參與瓜分了一批設備,一時失足,從高位“跌落”,心理落差大,難以接受現(xiàn)實處境。家門不出,連女兒婚禮也不參加。為此,亢鈴搭建了青山區(qū)首個心理矯治工作平臺——“陽光心靈驛站”,專門請來心理專家為他做“心理矯治”,還主動“隔三差五”與他談心,帶他走出人生陰影。該對象解矯后,不但自己順利步入人生正軌,辦起了工廠,還收養(yǎng)了一個腦癱孩子,做起了對社會有益的事。
 
亢鈴說,如果每個對象解矯后都能“重生”,個人和家庭幸福了,社會就和諧了。
 
所長、所長阿姨、阿姨,幾節(jié)普法課贏得叛逆少年信任
 
“所長”“所長阿姨”“阿姨”,鋼花某中學一叛逆學生經過幾節(jié)普法課后,不斷調整對亢鈴的稱呼,從最初的陌生疏離漸漸轉變成信賴親近。
 
亢鈴第一次去學校上普法課時,學生小陽(化名)非常叛逆,處處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引起亢鈴注意。她上完普法課后并未一走了之,而是在課后深入了解了小陽的情況,得知他在家中從小得不到親人關懷,其處處異常正是為了獲得大家的關心。在接下來的普法課中,亢鈴試著用多種方式鼓勵小陽,讓其在課堂上刷到了存在感,感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很快與其建立了感情和信任。
 
亢鈴說,普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青少年成長。即使一節(jié)最平常的普法課,亢鈴也不會流于形式,而是努力走進孩子們的內心,用發(fā)生在校園里的真實案例說法,將枯燥的法條變成人文關懷,讓普法真正在青少年教育中落地見效,哪怕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一點點影響和改變。
 
因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成效顯著,亢鈴受邀參與青山區(qū)《小學生法治意識養(yǎng)成讀本》的編寫,助力“法治進課堂”產生實效。
 
敲開群眾“家門”還不夠,敲開“心門”才算見實效
 
武漢市、區(qū)、街、社區(qū)(村)四級平臺實現(xiàn)全覆蓋,建立了“10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打通了“最后一百米”。江岸等多個城區(qū)還通過簽約家庭法律顧問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上門服務”。從“平臺搭建”到“服務升級”,公共法律服務的“武漢實踐”不斷深化。
 
“公共法律服務來到群眾身邊,敲開群眾‘家門’還不夠,敲開‘心門’才算見實效。官司打完了、判決書下了,矛盾不一定化解了。心結打開了,群眾信服了,才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武漢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亢鈴等百余位武漢司法所長們正在做的就是敲開群眾“心門”的工作。
 
目前,武漢有158個司法所,各個司法所都在探索全國道德模范工作室、紅色調解室等有效的群眾服務模式。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統(tǒng)的最基層單位,158位司法所長扎根基層,通過不斷提升公共法律服務的質效,擔負起“牢基礎”、“穩(wěn)基層”的主力軍作用,從而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基礎?! ?/div>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