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黃埔區(qū)文物普查人員在長洲島的北部上莊村名為牛蒡山的小山崗上發(fā)現一處清代外國船員墓群。經初步勘探,該墓群包括墓碑11座,墓主均為清代來廣州外國海員。這是黃埔區(qū)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又一成果。
墓群所在地塊被樹木雜草掩蓋。1號墓墓碑為花崗巖四面棱柱體,四面均刻有碑文,碑文漫漶不清。6、7、8號墓碑形制相同,因被推倒橫臥于浮土之下,得以完好保存,英文碑文清晰可辨。4、11號墓碑已被從底部打斷,上部不知去向,另5座墓葬的墓碑均為長方形,上部為弓形或弧形,各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墓群東距柯拜船塢舊址120米。
保存完好的三塊墓碑長度均在2.15-2.2米之間,寬度為0.64-0.68米之間。三塊墓碑平行放置,成同一水平面。文物專家根據碑文發(fā)現,三位墓主均為美國東印度艦隊波瓦坦號(POWHATAN)和萬達利亞號(VANDALIA)的船員,安葬于1854年12月到1855年4月之間。
據史料記載,波瓦坦號(POWHATAN)和萬達利亞號(VANDALIA)兩船均參加了日本“黑船事件(1853年)”,之后來到黃埔。三位船員于1854-1855年相繼去世并埋葬于此地。
據文物專家分析,墓群選址可能比較倉促,附近未發(fā)現其他同形態(tài)墓葬,考慮到墓群距柯拜船塢僅有120米,該墓群可能是艦船在柯拜船塢整修時去世海員的墓葬。
據悉,清代外國船員墓群是長洲街道繼深井村外國人公墓之后發(fā)現的又一處外國人墓葬群。在距離本次發(fā)現的外國船員墓群約1200米的深井村竹崗山(俗稱馬鞍山或番鬼山)山腰,此前還發(fā)現過一處安葬著包括1847年去世的美國首任駐華公使亞歷山大·義華業(yè)在內的外國人墓群。
鴉片戰(zhàn)爭前后,長洲、深井一帶水域廣闊,是當時黃埔港的重要港區(qū),船舶修造業(yè)十分發(fā)達,竹崗外國人公墓就是清政府指定安葬外國人的公墓,安葬著因疾病和意外而死于廣州的來華商人、船員和政府官員等。
來源: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