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了,南京的演出市場再掀新高潮,數(shù)部高口碑大戲即將分別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和江蘇大劇院,多位老藝術(shù)家如濮存昕、陳佩斯、金士杰等要登臺,也有新生代話劇九人的黑馬作品《四張機》。
年代大戲方面有《驚夢》《四張機》《正紅旗下》等,其中70歲陳佩斯的《驚夢》豆瓣口碑分高達9.3,《正紅旗下》中的老舍由71歲濮存昕扮演;38年常演不衰的經(jīng)典大戲《暗戀桃花源》,這次迎來黃磊、孫莉和何炅的經(jīng)典版本;關(guān)注現(xiàn)實題材的《父親》則在舞臺上聚焦阿爾茨海默病,由72歲老戲骨金士杰帶來。
年代大戲,經(jīng)典有勁——
《驚夢》《四張機》還有《正紅旗下》
話劇《驚夢》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戲劇風格的年代大戲,于2021年首演,講述了昆曲戲班和春社在戰(zhàn)亂年代極限求生、進行文藝演出的故事。此次并非《驚夢》第一次來南京,但每次來都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值得一提的是,《驚夢》是陳佩斯與陳大愚父子首部同臺演出的劇目,陳大愚在劇中扮演城中首富之子,在此前的演出中,他以自己出色的表演實力,令觀眾由衷贊嘆:“陳氏喜劇,后繼有人!”同時,《驚夢》力邀戲骨級演員巫剛、何瑜、劉欣然等共同扛鼎出演。全實力派陣容用精湛的演技,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幅關(guān)于生命與信仰的斑斕畫卷。
《四張機》則是話劇九人民國知識分子系列的開篇之作,2019年5月在北京首演,甫一面世,便成為舞臺黑馬,目前豆瓣分為8.5。話劇九人,是一支由北京大學校友創(chuàng)立的青年戲劇團隊,近年來在戲劇舞臺嶄露頭角,帶來的《翻山海》《對稱性破缺》等都是穩(wěn)定的高口碑作品。
話劇《四張機》中的“機”,是卷子的意思,也指向機會、機變。劇中,三位秉性各異的北大教授古鶴箴、盧泊安、求三野,負責主持當年的北大文科招生會議,四張意想不到的答卷擺在了他們的面前。錄取,還是不錄取?夏蟬躁動不安,三位教授也為此陷入了一場關(guān)于治世求學和亂世成人的辯論。
據(jù)悉,該劇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20世紀初發(fā)生在北大的一則“軼事”:北大曾在上海組織過一場自主錄取考試,由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胡適負責國文閱卷工作。他翻閱到一名羅姓考生的國文卷,拍案叫好,便給了他滿分。然而他卻發(fā)現(xiàn),這名考生的其他科目成績平平,數(shù)學甚至考了零分,達不到錄取要求。愛才心切的胡適在招生會議上力排眾議,最終破格錄取了他——這位羅姓考生名叫羅家倫,后來成為了清華的校長。
巡演中該劇收獲的高贊點評不少,如“這種猛烈的哲思洗理,不可謂不爽,不可謂不珍貴。很多次都想為教授的發(fā)言和觀點拍手叫好,同時也不得不佩服編劇的學識和功力”,“幾個文人的戲,由各自不同的觀點而引發(fā)的沖突和矛盾,帶給觀眾的卻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更加清晰和明亮的洞察”等。
另外,濮存昕、楊立新、梁丹妮、王茜華、王剛等主演的話劇《正紅旗下》,是北京人藝在成立70周年之后重新啟幕的新京味戲,其改編自老舍同名半自傳體小說,從老舍的第一視角來講述故事,將自己出生前后,清王朝沒落黃昏中的北京城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了舞臺上。
劇中,晚清老北京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在亂世中對民族精神的堅守,無不體現(xiàn)著作者的悲憫情懷和自我省察。
作為一臺群像戲,《正紅旗下》出場人物眾多,劇組演員多達40人,這既是作品的難點,同時也是亮點。北京人藝素來以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見長,劇中這些鮮活的人物,哪怕只有一場戲,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濮存昕飾演老舍,在舞臺上穿梭,通過他的“所聽所見所想所感”聯(lián)結(jié)歷史和時間,多空間、多維度地去展現(xiàn)劇中情境。最后一段獨白由濮存昕自己創(chuàng)作,樸素真實的臺詞展現(xiàn)了老舍的精神世界,勾連了舞臺上下。
楊立新飾演的老舍父親,既帶有他自己對老北京生活和文化的了解,又強化了人物的民族精神。梁丹妮飾演的姑媽和王茜華飾演的大姐婆婆,作為劇中不多的女性角色,在舞臺上以鮮明張揚的人物性格,細節(jié)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飽滿詼諧的情節(jié)設(shè)計,上演了多場精彩的對手戲。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在舞臺表現(xiàn)形式上也大膽借鑒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樣式,結(jié)合舞蹈的形式,展現(xiàn)出八旗的場面。
38年經(jīng)典,升級來襲——
《暗戀桃花源》啟用AI技術(shù)
一方舞臺,悲喜交錯,是“暗戀”,也是“桃花源”。
賴聲川話劇《暗戀桃花源》誕生于1986年,至今已經(jīng)演出38年,在諸多版本中,持續(xù)演出最久的是黃磊、何炅、孫莉的經(jīng)典版,該版本即將來南京。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干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訂了當晚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zhí)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于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臺奇觀。
“暗戀”是一出現(xiàn)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戰(zhàn)亂相遇,也因戰(zhàn)亂離散;其后兩人不約而同來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在思念中度過了四十多年才得以相見,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病重,生命只剩下最后一點時間。
而“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漁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板私通,老陶負氣離家出走,偶然尋得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與袁老板成家生子,卻依然沒有找到幸福。
兩個劇組針鋒相對,同一個舞臺被一分為二,《暗戀》和《桃花源》同時排練。左邊舞臺,老年江濱柳在臺北醫(yī)院里抑郁寡歡;右邊舞臺,老陶、春花和袁老板在吵鬧。一悲一喜,同時上演。
據(jù)悉,今年的巡演版在舞臺等方面進行了升級,比如劇中“桃花源”布景運用時下前沿的AI技術(shù)。
現(xiàn)實題材,關(guān)照社會——
《父親》于舞臺聚焦阿爾茨海默病
以表演細膩自然著稱的臺灣老戲骨金士杰,此番領(lǐng)銜主演話劇《父親》,該劇的同名電影《父親》(又名:《困在時間里的父親》)曾獲多項國際大獎,2021年在中國上映,引發(fā)關(guān)注和討論。
話劇《父親》講述了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在與女兒的相處過程中,不斷陷入記憶與現(xiàn)實交錯的時空漩渦。通過交替展示阿爾茨海默患者的視角與患者家屬的視角,于舞臺上制造出具有懸疑效果的混亂感。
劇中,父親永遠在尋找手表,客廳家具越來越少,到最后只剩一張鐵床。父親在房間來回穿梭時投射在墻上的人影,無聲而激烈。重復的臺詞、倒回的片段,克制而冷靜地表現(xiàn)了父親的迷茫和混亂……不少觀眾表示,從舞臺上直觀地看到,當一個人墮入阿爾茨海默癥后,時間與記憶的流逝仿佛成為了他的死亡倒計時。
73歲金士杰飾演劇中父親一角,此前他接受采訪時坦言,劇本最吸引他的點是“扮演這樣一位父親”,“這是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他是暴躁的、自私的、幽默的、強勢的、困惑的、有才華的……隨后我才關(guān)注到阿爾茨海默病,病中越發(fā)凸顯他的復雜性格”。在他看來,通過《父親》這部戲讓觀眾真正看清阿爾茨海默病的狀態(tài),“我們都不知道,未來哪天,你或我或他會不會得這個病”。
值得一提的是,金士杰此前曾在舞臺上主演《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飾演患有“漸凍癥”已時日無多的大學教授。被問及這兩個角色的區(qū)別,他表示,這兩部戲的底色很不一樣。漸凍癥教授在生命最后時刻展示的是對生命的積極擁抱,他始終充滿熱情并慷慨分享,是溫暖的色調(diào);而阿爾茨海默病父親在劇中和女兒的拉扯,關(guān)于去養(yǎng)老機構(gòu)還是待在家中,由此把家里過往的不堪也全都翻扯出來,是冷酷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