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根細細的桑蠶絲剖分成16根絲,每一絲都“薄如蟬翼”,不同顏色的繡線創(chuàng)造出立體感和明暗層次,遠遠望去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沈繡,以其仿真的特點受到許多人的喜愛。80后羅菁,從小就在母親的繡坊里長大。身為繡娘的母親蔣怡傳承沈繡技藝大半輩子,卻不肯讓女兒再吃這個苦。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羅菁放棄鐵飯碗拿起了繡花針,從零學起繼承母親手藝。如今,她已經(jīng)是獨當一面的沈繡傳人,并走進校園給孩子們傳授這門技藝。10月中旬,現(xiàn)代快報記者來到羅菁位于南通市崇川區(qū)鐘秀街道的工作室進行了實地探訪。
放棄教師“鐵飯碗”,她跟著母親學手藝
蔣怡出生于1962年,18歲那年進入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學起了沈繡技藝,這條路一走就是大半生。沈繡又稱仿真繡、美術繡,其是在蘇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特征。沈繡作品立體感強,畫面栩栩如生,作品整體色彩豐富,能展現(xiàn)出鮮明的明暗層次對比,表現(xiàn)力非常強。在2007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被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學沈繡不僅僅是刺繡活兒,當時我媽媽還要學習書法、繪畫,這對于提升刺繡技藝有著很多幫助?!?987年出生的羅菁告訴現(xiàn)代快報記者,后來研究所解散了,她的母親就和三個同事一起出來成立了個工作室,自己接單做起了私人定制。母親蔣怡的仿真繡作品《鵲華秋色圖》曾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大賽金獎。
在羅菁的記憶里,童年是在母親的工作室里度過的。繡娘們伏案刺繡的身影、一針一線創(chuàng)作出來的精美作品,讓她從小就與這門刺繡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然而,雖然常年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長大,但她的母親卻一直不愿意讓她拿起繡花針,而是讓女兒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希望她以后能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
“做這一行還是比較辛苦的,在當時,老一輩人觀念還是覺得做刺繡收入不穩(wěn)定,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對身體的負擔也很重。所以我媽媽最初是不希望我接手她的工作的?!绷_菁說,原本她也是按照家人的希冀考上了師范學校,后來在小學開始任教。但在還沒畢業(yè)時,她就開始對沈繡有著深深的感情,也開始在母親的指導下進行了學習。畢業(yè)后沒多久,她也放棄了小學教師的“鐵飯碗”,決定全職當起非遺傳人。
小細節(jié)決定畫作“靈魂”,眉梢眼角要用到1/32根蠶絲
從小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的羅菁,學習速度非???,剛上手沒多久就成功入門,不久后就能獨自開始完成刺繡工作。“這一行的基本功是要分絲線,使用的桑蠶絲要分成16絲,然后根據(jù)需要使用三絲、兩絲。分絲的時候,要邊分邊把線捋直,很需要耐心。這個步驟對于繡娘來說已經(jīng)輕車熟路,但初學者往往會搞得‘一團亂麻’,可能會讓絲線打結?!绷_菁給現(xiàn)代快報記者進行了現(xiàn)場展示,燈光下,被分出的絲線閃著柔和的亮光,因為太細,手機鏡頭幾乎無法聚焦捕捉到。
沈繡一般用到的繡線顏色有4000種左右,如今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一行已經(jīng)有成熟的產(chǎn)業(yè)鏈,各種繡線都能直接在市面上買到,特殊的顏色也可以定制。但在羅菁母親那一代,還需要自己學習給桑蠶絲染色。
“刺繡時首先是要用毛筆勾線,把畫作的輪廓盡量還原在布面上。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勾勒,比如你在繡水墨畫時,就要不斷變換筆法,掌控下筆的力度,還原出畫作的濃淡深淺,保留它原本虛虛實實的感覺。然后你再挑選合適的繡線,分區(qū)域開始刺繡?!绷_菁給記者進行現(xiàn)場展示,雖然打眼一看只是黑白灰的基本色,但使用了不同顏色深淺度的繡線,讓畫面可以看出陰影過渡,每一針里都藏滿了細節(jié)。
在沈繡里,要數(shù)人物佛像肖像技藝最難,市面上售價也最為昂貴?!叭宋锏拿娌渴呛茈y刺繡的,里面涉及到‘開臉’這個步驟。即便你把人物整個上身都繡得很好,要是臉沒有‘開’好,會讓人感覺五官無神,或者沒有傳達出原本的眼神情緒,那就是形似而神不似?!绷_菁說,人物面部的小細節(jié)還要用到“半絲”,也就是一根桑蠶絲的1/32,一般是用在眉毛、眼瞼、邊緣的頭發(fā)絲等。
把非遺帶進校園,她在孩子心里播種熱愛
如今,繼承了母親手藝的羅菁把所有身心都放在了沈繡上,她也希望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能帶動更多人喜愛沈繡?!艾F(xiàn)在年輕的繡娘太少了,跟我合作的基本年紀都比較大了,這也是這一行目前遇到的難題?!绷_菁說,為了弘揚沈繡技藝,她把沈繡帶到了學校課堂。在高校開設選修課,每年報名人數(shù)都是“爆滿”。她還在小學每周都會定期開課,在許多小朋友的心里種下了熱愛的種子。
“孩子們都很愿意學,也很有耐心。”羅菁說,一般她是從最簡單的花卉開始教起,讓學生們觀察花卉的構成,看花瓣的走向和如何疊層的。學習時最主要的還是要練習,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每個班都控制在20名學生以內。一般來說,學完入門課程的學生,基本都能獨立完成單面的小型作品。
讓羅菁感到高興的是,如今不但她的技藝得到了來自母親的肯定,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展現(xiàn)出了對這項非遺技藝的濃濃興趣?!斑@兩年我能深刻感受到,很多年輕人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更加自豪和熱愛,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作品,也會獲得很多人的關注和咨詢?!绷_菁說,她現(xiàn)在也在致力于制作一些小型手工藝品,比如年輕人們喜歡的書簽等,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推廣和宣傳沈繡,也希望以后會有更多人來學習這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