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傳統(tǒng)書畫裝裱我國獨有的傳統(tǒng)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但是,由于傳統(tǒng)裝裱工序繁復,費時費力,因此從業(yè)者寥寥。南通如東有一位從事書畫裝裱30多年的老匠人。
他叫劉九江,16歲師從古豐文苑徐善華先生學畫。21歲又投南通名裱陸智良先生門下,學習傳統(tǒng)字畫裝裱。24歲拜北京故宮李振江先生為師,修習揭舊修復,得其真?zhèn)鳌?/p>
劉九江介紹,傳統(tǒng)書畫裝裱工藝繁雜,需要18個步驟70多道工序,每日與案臺、裁板、排筆、棕刷、馬蹄刀等工具為伴,若非精品,絕不示人。以傳統(tǒng)書畫裝裱都需要用到的糨糊為例:制作糨糊之前先要洗面,沉淀三天再制成糨糊,然后還需要放置七天,等它完全醒透之后再用。搪畫心之后裱褙,需要在掙子上至少待一年,經歷過春夏秋冬,完全適應了四季溫度變化,畫、褙的伸縮量完全一致之后,才能再進行下一步程序,這樣加工出來的書畫作品才能做到不變形、不開片、利于收藏。“我剛剛展示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數十年的功夫,雖說一轉眼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每當裱出一幅自己滿意的作品,心里都十分自豪。”
隨著用時更短、造價更低的機器化裝裱日益盛行,需要嚴謹和精細工藝的傳統(tǒng)手工裝裱技藝變得尤為珍貴。因為只有通過手工,才能體現(xiàn)中國畫濃淡干濕、墨分五色的獨特韻味,百年之后,還能再次“翻新”。三十多年里,劉九江是手藝人也是“守”藝人,他用匠心堅守著傳統(tǒng),也期盼著千年的技藝能傳承下去,“我是手藝人,也是‘守藝人’,又是非遺傳承人,這些年,我也用心帶了幾個徒弟,我總感覺我有一份責任讓這門千年的技藝能傳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