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考古學界泰斗”王?。嘿s續(xù)長江文脈,要清晰呈現(xiàn)長江中游的文明畫卷
2024-09-27 09:52:00 來源:極目新聞

新聞記者 張艷

攝影記者 肖顥

對話人物

王巍,1954年出生于吉林長春。中國社會科學院榮休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三星堆遺址考古發(fā)掘專家咨詢組組長。他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界泰斗級的人物,“中國考古的‘百事通’,也是熱忱的科普者;走遍眾多考古遺址,親手挖掘中華文明的證據(jù),也在書齋中著書立說,讓‘冷僻孤高’的考古與眾生對話”。

對話背景

9月14日,“長江文化名家學術研討會暨長江文化研究院揭牌活動”在武漢東湖賓館舉行,王巍以《長江中游地區(qū)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為題作主旨演講。新聞記者在活動期間對王巍進行專訪。

發(fā)展空間很大,我既興奮又期待對長江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

新聞:此次來武漢參加“長江文化名家學術研討會暨長江文化研究院揭牌活動”,您最大的感受是?

王巍:長江文化研究院成立,非常令人振奮。長期以來對黃河文化等有很多研究,但關于長江文化這一塊,遺址是有很多發(fā)現(xiàn),但相比之下研究的發(fā)展空間更大,因為它的內涵非常豐富。長江流域的江漢平原、成都平原、長三角地區(qū),實際上特色是非常不一樣,非常豐富多彩的。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和貢獻,也比較缺乏系統(tǒng)研究。我覺得長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和研討會能夠讓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形成兩輪驅動、并行發(fā)展。所以,我第一覺得很興奮,第二抱有很大期待。

新聞: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蹦鯓永斫膺@句話。

王?。哼@是有大量考古資料實證的。荊楚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讓中華文明的內容更加豐富,它讓我們看到,除了黃河流域特色文化之外還有長江流域,還有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文化非常有特色。稻作、制陶等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在這個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然后對周圍地區(qū)施加影響。

在探源工程中,長江中游是非常受關注的一個重要區(qū)域

新聞:放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長江中游的地位如何?長江中游的文明化進程有哪些特點?

王巍:中華文明是怎么樣從多地起源到后來逐漸形成以中原為引領的一體化進程?我國于本世紀初正式啟動了一項多學科結合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長江中游是探源工程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區(qū)域。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比較發(fā)達,文化內涵頗具特色。

通過20年的考古成果來看,長江中游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歷史格局基本明晰,我們可以將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文明化進程大體分為七個階段,即農業(yè)的萌芽、文明的奠基、文明的起源、文明化進程加速、區(qū)域文明鼎盛、文明的轉型、融入王國文明。整體來看,長江中游地區(qū)經歷了同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大體同步而又具有自身特點的文明化進程,即萬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進入,四千一百年轉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引領的王國文明格局中。

新聞:請您展開說說。

王巍:長江中游地區(qū)萬年奠基,是以九千年的彭頭山文化為代表的。七八千年起步,其表現(xiàn)是精神層面的豐富、陶器的進步。七八千年前的遺址,以高廟為代表,精神層面非常豐富。六千年加速,可以看到像城頭山這樣的遺址。但是六千年到五千年,就是六千年到屈家?guī)X文化的發(fā)達階段。這個進程雖然大體上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同步,但是各個階段都相對欠缺一些關鍵資料。

到后來五千多年進入的時候,以屈家?guī)X中晚期為代表,然后四千一百年左右轉型,所謂的后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的出現(xiàn)。中原地區(qū)仰韶文化,尤其是距今六千到五千多年,它的彩陶向周圍有一個強烈的輻射,最早是在陜晉豫交界區(qū),包括甘肅南部,在六千年左右的時候,擴展到河南全境、山西南部等地。等到五千四百年到五千年的時候,擴展到長江上中下游、黃河上中下游和河套地區(qū)乃至遼寧西部。第一次出現(xiàn)中原文化向周圍的擴展,擴展起碼到了江漢平原這一帶,第一次形成了中原地區(qū)對周圍文化的輻射。

長江中游是中華文明的深度參與者和積極貢獻者,但很多未解之謎有待破解

新聞:您特別強調,長江中游地區(qū)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起源到一體化偉大進程的深度參與者和積極貢獻者,如何解讀長江中游地區(qū)的這兩個身份?

王巍:長江中游地區(qū)在同周邊其他區(qū)域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fā)新的生命力,距今5000年前后,構成早期中華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起源到一體化偉大進程的深度參與者和積極貢獻者,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相較于良渚的玉琮、玉璧,長江中游有最早的陶器的發(fā)明,時間上不晚于一萬五六千年前,這是很突出的代表。第二,以高廟文化為代表的非常豐富的精神世界,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都可以追溯到那里。第三,有包括漆器的發(fā)達、紡織絲綢的技術以及曾侯系列墓所反映的以曾侯乙墓為代表的高度發(fā)達的禮樂文明。第四,長江下游的稻作有萬年歷史,但是長江中游地區(qū)最起碼對稻作的利用,跟陶器是幾乎同時的,可能有一萬幾千年的歷史?,F(xiàn)在講稻作起源是長江中下游,而且水稻的發(fā)明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重大的貢獻?,F(xiàn)在比較流行的觀點,水稻的發(fā)明不是在野生稻分布最集中的地方,而是在邊緣。第五,長江中游基于其地理位置,在與中原地區(qū)互動的同時也和長江下游及長江上游進行互動。長江中游的先民對于后來古蜀文明的形成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江中游地區(qū)文明進程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有待破解,有很多缺環(huán)有待填補。這些未解之謎和缺環(huán)鼓勵或引導專家學者,包括社會人士,去更加關心和做進一步的研究,讓長江中游的文明畫卷和輝煌成就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讓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圖景更好地展現(xiàn)在國人和世界面前。

(圖片除攝影記者提供外,其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