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正”了。所謂“持螯賞菊”,吃蟹對古人而言,是件風雅之事。因此在文物里,常常能見到螃蟹的形象。
螃蟹味美,雖然目前無法考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誰,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人吃蟹的歷史非常悠久。據(jù)資料顯示,距今7000多年的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的崧澤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遺址中,都曾發(fā)現(xiàn)陶釜內的蟹骨、食用后棄擲的蟹殼。
野生大閘蟹是黃河口的“土著居民”,資格比水稻還要老?!吨芏Y》中記載,準備祭祀時用的珍貴菜肴,包括一道“蟹胥”,指的便是蟹醬。東漢鄭玄曾說“青州之蟹胥”,這種產自今山東地區(qū)的蟹醬專門用于祭祀。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介紹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東晉文人畢卓把吃蟹當作人生理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后來又有農學家陸龜蒙的《蟹志》等有關蟹的專著,中國人對蟹的知識更豐富了。
吃螃蟹,也是歷代文人的“心頭好”。李白在《月下獨酌》組詩中寫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睔W陽修躺在病床上仍惦記螃蟹的美味,“憶君去年來自越,值我傳車催去闕。是時新秋蟹正肥,恨不一醉與君別?!贝笪暮捞K東坡為解饞,以詩換蟹,開心地自嘲“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這里的“尖團”就是螃蟹。
秋日將盡,“不食螃蟹辜負腹”,應時之物進補最佳。不妨學學古人,吃幾只蟹去。當然,品蟹不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文化傳承,螃蟹在古代也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比如,象征科舉及第。古代科舉殿試的成績分為三甲,螃蟹背著“鎧甲”寓意“一甲”。螃蟹簇擁在一起,則稱“滿堂甲第”。鄒平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鎏金銅螃蟹,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鄒平一窖藏中出土,長約19厘米、寬約9厘米、高約8厘米,銅質,背部鎏金。
據(jù)《明史·選舉志》記載:“會試第一位會元,二甲第一為傳臚”。昔時金殿唱名曰“傳臚”,二甲傳臚亦是祝愿考生在科舉考試金榜題名。螃蟹有甲殼,蘆葦諧音“臚”,故兩只螃蟹加上蘆葦,或者一只螃蟹的蟹鉗夾著蘆葦,都有“二甲傳臚”之寓意。
明代竹雕荷蟹擺件,現(xiàn)收藏于孔子博物館,長13.5厘米,通高7厘米。竹質,鏤雕一片翻卷欲枯的荷葉,包裹著一只螃蟹、一朵荷花、一束水草、一片小荷葉、兩只青蛙,靠近荷花的一側還棲著兩只小鳥。底座木質,髹黑漆,鏤雕成荷葉、荷花、蓮蓬、水花等形狀,宛如一洼池塘。擺件精致小巧,細節(jié)豐富,氣質內斂,是明代文人的雅好之物。
荷花與螃蟹是工藝品中的常見組合,荷、蟹分別與“和”“諧”諧音,所以荷與蟹組合在一起蘊含著“和諧”的美好祈愿。
(大眾日報記者 張依盟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