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鬧市里的明清老街出圈,這里有30多處文物點
2024-08-27 15:25:00 來源:現(xiàn)代快報全媒體

現(xiàn)代快報訊(通訊員吳驪珠記者李子璇文/攝)里運河畔,巷弄深處。近日,在江蘇淮安老城區(qū)的一條老街,新舊風格交融的音樂會讓這里“重獲新生”,從午后經(jīng)典淮劇到新青年復古風情再到本土樂隊專輯演出,老街重回人們的視線。這條街名叫都天廟街,是明清時期的遺存,不過千余米長,登記在冊的文物點竟有30余處,周信芳故居、郎靜山故居、都天廟、毗盧庵……

一墻之隔,天壤之別,都天廟歷史文化街區(qū)緊靠東大街,卻能“鬧中取靜,怡然自得”。近日,沉寂多年的大眾劇場修繕一新,鮮有人至的地方開始人頭攢動,劇場裝飾一新,戲曲演員、新銳樂隊輪番登場,熟悉的老淮調(diào)、激情的新歌曲漸次響起,懷舊的街坊老人和愛好樂曲的年輕人在這里共情共融。

青石街道從腳下鋪陳而去,深深的車轍里氤氳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息,那是世居在此的尋常百姓的小日子,日復一日流轉(zhuǎn)不停,是承載著生活的紅旗紙箱廠,是濃縮了歷史印記的大眾劇場,是香火鼎盛的都天廟,也是清江浦的城市記憶。

“我在東大街做生意十幾年了,每天都能聽到巷子里傳來的鐘聲,不過一直也沒去過,沒想到里面文物那么多。”服裝店老板張女士告訴記者,最近來往的人明顯多了很多,等得了空,她也要去老街轉(zhuǎn)轉(zhuǎn)。

沿著蜿蜒小巷,斑駁墻體上掩映的爬山虎、丁零當啷的自行車行駛聲、身邊跑過嬉鬧的孩童,像一張褪色的古畫重新上了顏料。地處老街中段的都天廟,廟中尚存大殿和原院落。都天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為了紀念在“安史之亂”中平叛有功的都天大帝張巡。昔日的都天廟輝煌無比,是城中最熱鬧的地方。

過去清江浦廟會、迎神會很多,一年中要舉辦十多場,其中最熱鬧的就是都天廟會,場面甚是宏大,隊伍前面各由二人抬的逾二尺直徑的兩面大銅鑼鳴聲開道,看會的來自四鄉(xiāng)八集,遠近百余里的都趕到清江城里來看。

都天廟街分前街后巷,沿著小橋流水的文渠穿行,推開黑漆高敞的大門,是陳列著“麒門鼻祖”舊物的周信芳故居陳列館。庭院深深,雕梁畫棟的戲臺仍在,由他創(chuàng)立的麒派藝術具有極高的文化品位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中國京劇文化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和貢獻。

出周信芳故居右轉(zhuǎn)再向北進入都天廟街前巷,巷內(nèi)有一排古樸的清代風格小瓦建筑,這是中國攝影大師郎靜山的故居。郎靜山曾任上?!稌r報》新聞記者,是中國最早的新聞攝影記者之一,郎先生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開創(chuàng)了中國攝影教育之先河,在世界攝壇獨樹一幟。

都天廟街除名人故居外,還有許多“不可移動文物”?;ㄩT樓巷12號(文渠邊),中共淮鹽特委舊址,是淮陰城里最早的黨組織所在地。

走出老街,里運河畔流光溢彩,車如流、人如織。近年來,作為清江浦歷史文化線路中的關鍵節(jié)點,都天廟街在承載記憶、傳承文脈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環(huán)境品質(zhì),再現(xiàn)大運河沿岸繁華盛景。巷尾“都天坊”項目亦在全速推進中,未來,運河文化、民居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將在此交融共生,令一條古老與現(xiàn)代兼具、厚重與時尚并存的老街煥新在大眾面前。

據(jù)了解,都天廟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將在保護古巷底蘊的基礎上,依托原有街巷肌理進行規(guī)劃,打造復合式文旅商街區(qū),全面喚醒清江浦古城的歷史記憶,讓大運河的千年文脈綻放新顏,為淮安營造“慢時光與老文化唯美結合”的生活美學新風尚。

(部分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