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在上流量為王,可好歌去哪兒了
2019-01-04 14:57:00 來源: 文匯

黃啟哲

近日來,不少音頻平臺開始盤點“年度十大專輯”“十大金曲”。某自媒體評選了2018年“最值得聽的50首華語歌曲”,相比過去誰該上榜、誰的名次虛高這樣的討論,更多網友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他/她2018年出新歌了?!”搜腸刮肚盤點一年聽到的旋律,發(fā)現只有被女團演唱的電影插曲 《卡路里》、抖音熱門配曲 《學貓叫》旋律洗腦的茫然——滿屏都是偶像打歌刷榜抖音神曲跑流量,好歌哪兒去了?

有人說,時尚是20年一度的輪回。流行音樂的潮流何嘗不是如此——而其周期可能更短。2004年伴隨《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走紅掀起的網絡神曲熱潮,如今在“全民短視頻”的背景下,以“配樂”形式重回人們視野。同樣是2004年湖南衛(wèi)視真人秀《超級女聲》帶動的選秀全民投票,又以網絡綜藝《偶像練習生》《創(chuàng)造101》,再度締造粉絲文化的新一輪狂歡。神曲與偶像,再度“剝奪了”流行音樂的年度解釋權。

某種意義上,流行文化是大眾選擇的結果,其成為“爆款”自有邏輯和規(guī)律可循。不過14年之后讓人悲哀的是,國內流行音樂樂壇的 “頭部產品”退化了:音樂上,相比于 《兩只蝴蝶》尚且還有些許詩意可循的“追逐你一生,愛戀我千回”,退化成了“旅游路線圖”——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東京和巴黎;或者干脆放棄修辭,發(fā)動大家“一起喵喵喵喵喵”。若是早十年預見到《創(chuàng)造101》女團季軍楊超越,能夠憑一句破音吶喊 “燃燒我的卡路里”在爭議中登上熱搜,恐怕“超女”亞軍周筆暢可以在音樂原創(chuàng)的路上,少一些對成名曲《筆記》的耿耿于懷。

但把偶像與神曲的走紅歸咎于“潮流的輪回”,恐怕也不盡然。君不見,“流量”成為創(chuàng)作和傳播考量的第一順位,羞于承認的“旋律洗腦”如今卻被擺上臺面作為爆款邏輯的成功經驗分享;韓式打歌綜藝取代了競技類音樂節(jié)目,比拼唱功的硬指標變成了看顏值比噱頭。更令人瞠目的是,粉絲已不再滿足圈層內的自嗨,而是直接把流量小生的新專輯刷上美國主流榜單,引起嘩然一片。

大量的公眾資源被這樣的音樂快消品公然占據,權威榜單乃至大數據都已然失信,難免有人會發(fā)出音樂產業(yè)停擺的哀嘆。

而撥開這些數據的泡沫仔細梳理,聽眾會驚異發(fā)現,好歌與優(yōu)秀的制作不是日漸消弭,不少佳作堪稱可圈可點,只是沒有得到流量榜的青睞。李宗盛一首《新寫的舊歌》道出中年男人與已故父親的和解,延續(xù)了《給自己的歌》《山丘》對情感的透徹體察和隨性灑脫的且歌且吟。筆耕不輟如林俊杰,他與韓紅強強聯(lián)手的《飛云之下》,也遠不及他在綜藝上改編老歌的關注度高。哪怕是風頭正勁的李榮浩,也沒能讓《年少有為》成為《李白》第二。

可一片嘈雜的勁歌熱曲之聲,清流終究滑落進流量泡沫的縫隙。長此以往,缺少良性傳播消費生態(tài)的支撐,這些全憑歌手創(chuàng)作自覺的優(yōu)質好歌還能堅挺多久?不免擔心。

站在年關不免許愿,優(yōu)質原創(chuàng)撥開刷榜打歌的迷霧,沖破熱搜流量的屏障,被更多人聽見。

【編輯:宗夏】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