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王爭霸》后,這部舞劇《醒·獅》可能是最燃爆你的作品
2018-12-06 21:51:00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訊 20多年前,香港電影黃飛鴻系列的《獅王爭霸》可能是很多人無法抹去的記憶,這部經(jīng)典電影里,李連杰飾演的一代武術大師黃飛鴻在“獅王大會”上爭青奪冠的場景精彩至極,使觀眾為之熱血澎湃。而片中所展現(xiàn)的舞獅文化,正是中國獅舞中的源遠流長“南獅”——廣東醒獅。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廣東醒獅不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融武術、舞蹈、音樂、民俗等為一體,帶有深遠文化記憶,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


  《醒·獅》劇照
  今年, 廣州歌舞劇院歷經(jīng)5年醞釀籌劃,創(chuàng)作了大型民族舞劇《醒·獅》,這也是國內(nèi)第一部以“醒獅”為題材的大型舞臺劇。全劇以三元里抗英斗爭為背景,以民族覺醒為主旨,用舞蹈講述廣東醒獅的故事,展現(xiàn)了兩位舞獅少年面對愛恨情仇、家國大義不同人生抉擇時的自我覺醒與成長。劇中融合了舞獅、南拳、蔡李佛拳、大頭佛、英哥舞等各種極具嶺南代表性文化符號,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嶺南舞蹈語匯。
  9月底,該劇在廣州大劇院連演3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很多觀眾特地從廣州以外的地方趕來。而劇中展現(xiàn)出多姿的嶺南文化、厚重的民族情懷,以及南粵兒女壯懷激烈的家國大義,燃爆了現(xiàn)場所有觀眾,被稱為“年度最燃舞臺劇”。
  11月底,經(jīng)過修改提高的《醒·獅》在廣州再度上演,并將于12月3日在上海舞蹈中心上演,作為廣東省唯一一部參賽作品,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展演。


  《醒·獅》劇照
  國內(nèi)第一部“醒獅”題材舞臺劇作品,歷時五年醞釀
  醒獅醒國魂,擊鼓震精神,中華當崛起,日月共乾坤。
  作為中華傳統(tǒng)獅舞的一脈,南獅因威武醒目而被稱之為醒獅。
  而作為南粵傳統(tǒng)文化,醒獅也延續(xù)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脈和民族精神。它凝聚著全世界華人的鄉(xiāng)愁,也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醒獅文化生生不息,醒獅氣脈代代承傳。由于“醒獅”文化在嶺南和華人中的巨大認知度,從五年前開始,廣州歌舞劇團就開始籌劃起“醒獅”題材。廣州歌舞劇院院長史前進也是此劇藝術總監(jiān)和總導演,他介紹說, 廣州歌舞劇院20年前曾經(jīng)有舞劇《星海·黃河》震撼全國,20年后再度創(chuàng)作一部大型舞劇,他們希望能夠做出一部打通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全新作品,成為劇院創(chuàng)作上的一次再出發(fā)。
  劇院從五年前就和新銳青年編導錢鑫、王思思就開始一起醞釀構思。2016年,劇院創(chuàng)作的小舞劇《醒》包攬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多項金獎。此后,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劇本十三稿的打磨調(diào)整,主創(chuàng)團隊多次到三元里村、陳家祠、佛山祖廟等地深入采風,充分了解嶺南歷史文化、民間傳統(tǒng)舞蹈、醒獅、南拳的精髓。


  《醒·獅》劇照
  舞劇《醒·獅》故事源起廣州三元里村。1841 年 5 月,在廣州城北諸炮臺被攻陷后,南粵兒女在廣州三元里抗英斗爭中亮出了中華民族的血性剛強,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人民反侵略斗爭的第一面光輝旗幟。
  “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武裝斗爭勝利發(fā)生在廣州三元里,其實并不偶然,自古,三元里就是‘習武之村、忠義之鄉(xiāng)’,所以這里的人民一直都是有血性的,有醒獅精神的?!笔非斑M說。
  在每場演出的最后,激昂的鼓點響起,當兩位男主角共棄前嫌,舞獅上陣同御外侮, 全場觀眾無不動容。劇終還出現(xiàn)了一首《勝利歌》,這是在三元里抗英斗爭歷史上真實出現(xiàn)的民謠,此次也被重新以鼓陣歌舞恢復舞臺,成為演出中最燃爆的段落之一。
  全面展現(xiàn)醒獅和嶺南文化,眾多非遺大咖助陣
  作為一部以嶺南傳統(tǒng)文化為創(chuàng)作根基的作品,《醒·獅》可謂把醒獅文化和嶺南文化挖掘展現(xiàn)到極致。按照總編導錢鑫和王思思的話說:“整部劇無一處不關于醒獅傳統(tǒng)和嶺南文化,都是從文化中汲取靈感”。
  劇中,幾乎所有的舞蹈設計都有文化“出處”。由于醒獅本就是非遺舞蹈,大量的舞蹈語匯來自于醒獅的舞步,并融合了大量南拳、蔡李佛拳、木人樁等動作,還有震撼人心的獅鼓表演。使得整個劇的舞蹈氣質有著極其剛勁有力,威武震撼的“嶺南武林范”。
  舞劇中大量出現(xiàn)長凳舞蹈元素,來自于醒獅和南拳練功所用獅凳;茶館一段 “扣指舞”則來自廣東茶桌上的扣指禮儀;一段長棍變短棍的舞蹈則源自廣東潮汕地區(qū)特有的非遺舞蹈“英歌舞”;而最中女主角頭戴大頭佛、手持葵扇的“引獅人”造型,也正是南獅中的特有傳統(tǒng)。此外,廣東非遺木魚說唱等傳統(tǒng)藝術也都融入其中。


  《醒·獅》劇照
  “為了這部劇,我們光拳譜就看了一大摞”,編導之一王思思笑稱。在舞蹈技巧上,全劇將南拳馬步以及南派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回旋、飛躍等難度技巧匯入舞蹈語言,表現(xiàn)舞劇中的醒獅形象的同時,也使整部舞劇顯得剛柔并濟。
  為此,劇院特地請來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和全國武術冠軍馬小斌,分別為劇組做醒獅及武術指導。作為“南獅王”趙繼紅之子,趙偉斌的醒獅傳承出自名門,而歌舞劇院的所有演員都從頭開始練習獅舞和南拳武術,前后經(jīng)歷了長達三年之久的艱苦訓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所有獅頭都由黎家獅手工扎制。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y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佛山唯一六代扎獅、從未間斷的家族。此前《獅王爭霸》等黃飛鴻系列電影中的獅頭也是由他們扎制。這一次,黎家獅第五代傳人黎婉珍坐鎮(zhèn),為劇組手工制作了十幾個極其精美的獅頭,每一個都是非遺傳承的工藝品。
  整出舞劇兩個多小時,演出節(jié)奏極為緊湊快速,兩位年輕的編導平時喜歡看美劇,他們說,希望這部劇能有不一樣的氣質,快速推進的同時,也能一改舞劇陰柔的氣質,做一部荷爾蒙爆棚、有陽剛氣質的作品。
  《醒·獅》啟用了新銳的創(chuàng)作團隊,兩位編導之外,廣州本土作家羅麗擔任編劇。新銳作曲家王喆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頗為激蕩人心。而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劉科棟、國家一級燈光設計師邢辛和陶蕾的服裝設計,都賦予了這部作品耳目一新的感受。
  首演以來,《醒·獅》征服了各個年齡段的觀眾,同名紀錄片及漫畫等周邊產(chǎn)品也在同步制作中??倢а菔非斑M表示,未來,希望把這部作品演到全世界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去。
  【編輯:葉圣凡】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