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江湖兒女》武漢試映,風(fēng)格未變,卻是最具觀賞性的賈樟柯
2018-09-21 23:00:00 來源:


  9月19日,《江湖兒女》武漢路演在CGV金銀潭影城舉行。圖為趙濤(右)和廖凡(左)與觀眾互動。 記者 許魏巍 攝


  9月19日,《江湖兒女》武漢路演在CGV金銀潭影城舉行。圖為趙濤(中)和廖凡(右)與觀眾互動。 記者 許魏巍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19日訊 (記者邱晨) 風(fēng)格沒有變,但賈樟柯顯然更知道如何討好普通觀眾了。9月19日,賈樟柯的新作《江湖兒女》在武漢提前試映,影片延續(xù)了賈導(dǎo)作品一貫堅持的對小人物的關(guān)懷,和對時代變遷的記錄。同時,該片也一改賈樟柯以往作品的沉悶感,成為賈樟柯最具觀賞性的一部作品。
  《江湖兒女》講述了一個“江湖女子”愛上了“大哥”的故事。此前,賈樟柯曾建議,在觀看《江湖兒女》之前最好重溫一下他的《任逍遙》和《三峽好人》。實際觀影中可以發(fā)現(xiàn),《江湖兒女》跟之前的《小武》《站臺》《任逍遙》一樣,都是關(guān)注的小人物的生活,劇中巧巧和斌哥的名字,更是跟《任逍遙》主角名字完全一致。
  這一次,賈樟柯依舊將兩個小人物置于社會變化的洪流中,還原了他們眼中的江湖:巧巧最初認為“斌哥就是自己的江湖”,最后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江湖”,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女人的善良、堅強,同時也看到“情”到“義”的悄然轉(zhuǎn)變;而從叱咤風(fēng)云的小鎮(zhèn)“大哥”,到最后擺脫輪椅自行離開,斌哥仍未停止尋找自己的“江湖”。兩人的故事長達17年,其間年代的變遷,三峽、三峽移民再次進入導(dǎo)演的鏡頭,讓觀眾們感受到的依舊是賈樟柯式的人文關(guān)懷和對時代的思考。
  此外,《江湖兒女》的影像依然帶有強烈的賈樟柯個人色彩。片中大量采用長鏡頭,尤其是巧巧和斌哥旅店重逢的超長鏡頭對話,堪稱全片演員部分的最高潮,趙濤和廖凡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
  與賈樟柯之前作品相比,《江湖兒女》不再“沉”“悶”,觀賞性更強。電影中不僅有張譯、徐崢、張一白等加入,更設(shè)置了眾多小笑料,如忘了帶雪茄剪,一群人丟下一堆匕首來切雪茄;巧巧東西被偷后,在婚禮上騙吃騙喝,在酒店中接連詐騙;徐崢在火車上吹牛,要去到新疆開發(fā)探險項目,尋找UFO等等橋段,都十分具有娛樂性,讓觀影現(xiàn)場笑聲不斷。
  笑料的融入,明星的加入,多多少少能感覺到賈樟柯的一種妥協(xié):不僅弱化了紀實風(fēng)格,也擺脫了以往作品中九成演員都是非職業(yè)演員的桎梏。這樣的變化,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江湖兒女》未必是最賈樟柯的一部電影,卻一定是最具觀賞性的賈樟柯電影。
  【編輯:畢婷】
  (作者:邱晨)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