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組織復排的新版歌劇《白毛女》在廣州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2015年11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新華社訊(記者王瑩、于也童)“人家的閨女有花戴,我爹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扎起來……”
今年已96歲高齡的孟于是早期《白毛女》公演時喜兒的扮演者之一,哼唱起這段熟悉的旋律,她仍然聲音清脆、眼中帶光,一如當年那個一襲紅衣的俏麗少女。
賀敬之、穆青、王昆、馬可、于藍、孟于……對于現(xiàn)今的年輕人,有些名字可能略顯陌生,而當提起歌劇《白毛女》、歌曲《南泥灣》、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電影《在烈火中永生》……你是否又會覺得似曾熟悉?
他們都來自同一所學?!斞杆囆g學院。
1938年4月10日,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所革命藝術學院,魯藝在抗日烽火中成立,僅在延安辦學7年就培養(yǎng)學生近700人。魯藝人和他們創(chuàng)作的大量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一起,書寫了革命文藝最絢爛的篇章。
課堂設在狹小的窯洞,教員僅有50余人,今日看來卻都是藝壇巨擘。何其芳、艾青、呂驥、冼星海、江豐、華君武、沙蒙……從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中便可想見當年盛況。
在這里,他們是藝術家,也是生產者。他們積極參加大生產運動,開荒上千畝,種糧食、紡羊毛、燒木炭……在勞動中受到了鍛煉,磨煉了意志,鑄就了崇高信仰和浪漫情懷。
他們還是革命戰(zhàn)士,以文藝為武器,投身極其嚴酷的抗戰(zhàn)前線,慰問演出、戰(zhàn)地宣傳,吳銘、嚴熹等魯藝英烈在對敵斗爭中英勇獻身。
艱苦的農村環(huán)境和戰(zhàn)爭環(huán)境里,藝術家們卻演繹出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年僅20歲的賀敬之寫出了《南泥灣》《翻身道情》等廣為流傳的歌詞;30出頭的冼星海譜寫了《軍民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歌劇《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團隊是一群平均年齡約25歲的年輕人……還有一張張反映人民生活與斗爭的年畫、連環(huán)畫、木刻,發(fā)出異樣的光彩,甚至震撼了大后方的畫壇。
“他們內心有一種聲音,要歌頌、要吶喊,要用作品作為抗戰(zhàn)的武器?!编嵚沙芍嵭√峄貞浾f,父親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抗戰(zhàn)歌曲,如《肉彈勇士》《百團大戰(zhàn)進行曲》等,他還醞釀著要為八路軍創(chuàng)作一部大合唱?!皼]有鋼琴,連手風琴也沒有,只是搖頭晃腦地哼著,打著手勢,有時還繞著屋當中擺的一張白木茬桌子踏步轉悠……”環(huán)境如此簡陋,但鄭律成創(chuàng)作的《八路軍進行曲》卻有著勢如破竹、氣勢磅礴的音樂形象,并最終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藝術家們注重深入實際與人民結合。賀敬之和作曲家黃準寫的詩、譜的曲都上門給老百姓讀、唱,橋兒溝的老百姓成為藝術家的第一聽眾;藝術家們還跟著老百姓跳秧歌,創(chuàng)作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劇目。
“文學藝術要為人民服務,這是所有魯藝人一直不變的情懷?!敝髑腋蹈秸f。
回首八十年,星光熠熠,代代相傳……魯藝人帶著在延安形成的文藝思想,構建起新中國的藝術殿堂,開拓出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教育的新天地。
今天,不少已屆耄耋之年的魯藝老藝術家仍在為文藝事業(yè)奔走忙碌。83歲的谷建芬十幾年來一直為孩子們寫歌,她將50首優(yōu)秀的古詩歌譜上曲,在中小學及社會藝術培訓領域廣泛傳唱,被稱為“新學堂歌”。
已經(jīng)98歲高齡的黎辛近兩年一直為延安捐書,他捐出的圖書已經(jīng)放滿了延安整整一個窯洞,這個窯洞被命名為黎辛書屋?!拔矣肋h懷念在魯藝的日子,眷戀著那里,我愿為魯藝、為延安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崩栊琳f。
正如拍攝了《中華女兒》《紅旗譜》的著名導演凌子風晚年所寫的一幅字——“為人民活”。為人民而歌,與時代共同成長進步,是魯藝老藝術家們一生不變的追求,也是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更詮釋著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