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將武昌古城打造成武漢“歷史之城”啟動區(qū)和展示區(qū)
2018-01-12 14:58:00 來源: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荊楚網(wǎng)消息(記者 李燕)1月11日,武漢市人大代表圍繞將武昌古城打造成“歷史之城”、“當代之城”的問題暢所欲言。

  來自武昌代表團的唐其柱表示:武昌古城以辛亥年間武昌城城墻范圍為基礎,東北到中山路,南到津水路、巡司河,西到臨江大道,總面積7.7平方公里。該區(qū)域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武漢的文化精神高地和城市文化名片。當前,武漢提出打造“歷史之城”“當代之城”“未來之城”的戰(zhàn)略構想,同步將實施全域旅游空間優(yōu)化計劃,武昌古城的地位愈顯突出、作用更需發(fā)揮,她既是“歷史之城”的主體區(qū)域,也是武漢全域旅游的關鍵組成,更是江南片“歷史之城”與“當代之城”串聯(lián)的重要節(jié)點和展示窗口。

  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市、區(qū)加大投入力度,實施辛亥革命博物館建設、蛇山南坡顯山透綠等系列重大工程,武昌古城蛇山生態(tài)軸和首義人文軸躍然而出、交相輝映,向世人展示了武漢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和風采。但從目前情況看,武昌古城建設距離“三化”大武漢的標準、“長江文明之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實踐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投入巨大,一區(qū)之力難以支持。據(jù)初步規(guī)劃預測,僅蛇山北坡改造投入就超百億,靠武昌區(qū)單打獨斗,項目推進緩慢,短期內難成氣候。

  二是管理分散,整體功效未能充分發(fā)揮。加之區(qū)域內地塊、房屋權屬比較復雜,涉公、涉軍、涉校、涉教單位眾多,已成為全域規(guī)劃、一體打造、推進建設的掣肘因素。

  三是遺存較多,開發(fā)建設效率受到制約。區(qū)域內文物遺存較多、可開發(fā)空間較少,且受黃鶴樓俯視線限制,項目自身無法平衡。

  武昌古城是武漢城市的根脈,必須高度重視、高標定位、高位統(tǒng)籌、高效推進,加快建設步伐,提升功能品質,將其打造成武漢“歷史之城”的啟動區(qū)和展示區(qū)。建議:

  一是堅持市級主導先行啟動。從建設“歷史之城”、打造“長江文明之心”、重塑古城風貌再造武漢輝煌的高度,將武昌古城建設納入2018年“歷史之城”建設啟動區(qū)、示范區(qū),由市政府牽頭主導,成立武昌古城建設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形成“一名市領導、一支專業(yè)隊伍、一系列針對性政策、一套資源整合及工作推進機制”的工作體系,以大手筆、大氣魄、大格局,加強統(tǒng)籌謀劃,加大協(xié)調力度,加快推進步伐。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第一,將曇華林改造、東西城壕片及得勝橋千年古軸更新等武昌古城重點項目納入市亮點區(qū)塊領導小組工作統(tǒng)籌建設范疇(列入市城建工作計劃);第二,充分享受市“創(chuàng)谷計劃”相關政策,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土地儲備供應(成本價供地、分期出讓或先租后讓)等政策,全力加快建設進程。第三,建立市級平臺,借鑒外地古城項目運作成功案例,采取資產(chǎn)作價入股、政策引導鼓勵等方式,充分整合武昌古城區(qū)域內地塊、景點和文化資源,探索實行所有權、管理權和經(jīng)營權分離,形成屬地管理、權責統(tǒng)一、互通互補、高效協(xié)調的“大旅游一盤棋”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真正把資源統(tǒng)起來、串起來、用起來,破解發(fā)展瓶頸。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