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自然教師體驗手工樂趣
漢網消息(通訊員 彭星宇)“上教者立心,中教者授漁,下教者授魚,下下教者應試。”“學須有困,亦喜亦樂,既困且樂,便是佳境。”日前,在武漢格魯伯實驗學校2014年首屆教育沙龍活動中,校長林待秋提出“立心”勝過“授漁” 的教育觀點,闡述心志堅定、人格健全的學生不會被環(huán)境的變化而影響,“父母和教師的教育行為,應尊重和發(fā)展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覺意識,培養(yǎng)優(yōu)良習慣,掌握學習知識的高效方法”。
他認為,家庭溺愛、應試主導教育思維、機器娛樂泛濫和道德文化缺失是當今兒童教育面臨四大基本挑戰(zhàn),“家庭能解決好四大挑戰(zhàn),是構建自然、健康教育的‘低度’”。“‘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隔代教育、分數衡量學業(yè)、電子網絡游戲的盛行以及不重視國學、閱讀等教育現象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林待秋擔
在林待秋看來,“教”、“育”、“學”、“習”四字所蘊含基本觀念的詮釋了兒童教育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屬于教育“高度”的范疇。他依據《說文解字》的觀點,分析“教”字包含為師示范表率與父母言傳身教兩部分,“教師要教育好學生應先規(guī)范和提升自己,父母要引導子女首先要親身示范、以身正行”。“育”則是情感、習慣、智慧與孩子的身體共同生長,強調兒童的體驗和五感打開。“學”則是立人立心,傳承為本,“習”則強調習染、體驗,認為“學須有困,亦喜亦樂,既困且樂,便是佳境”。
格魯伯實驗學校學生春耕時種植的蔬菜
他分享格魯伯實驗學校倡導和踐行“學”與“習”的教育理念,展示學生在自然、積極、健康的教育綠洲里進行豐富的體驗,形成良好的人格、習慣與培養(yǎng)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林待秋認為,“上教立心、中教授漁、下教授魚、下下教應試”,指出“立心”包括尊重和發(fā)展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覺意識,從而培養(yǎng)優(yōu)良習慣,掌握學習知識的高效方法。“培養(yǎng)獨立人格、自覺意識比掌握技能更重要。”他堅信,“立心”勝過“授漁”,學校的教育應追求“立心”的境界。
活動當天,九年級的徐滿家長講述了孩子在八年級末從一所傳統(tǒng)學校的快班毅然轉入格校的心路歷程。在該校家校交流群中,網友“老情歌”質疑學生在九年級轉到格魯伯實驗學校的意義何在。林待秋校長回答,良人擇高木,如為立心,80歲也可;賢人擇道,不論年齡,不在功利,“心立起來了,不被環(huán)境影響,自然能接軌”。“徐滿書法優(yōu)秀、閱讀深廣、思維通透、圍棋一流、幽默靈氣。”林待秋校長除了親自參與中考備考工作外,提倡從多個方面鼓勵應考學生,以從容、主動、積極心態(tài)面對中考。
教育沙龍活動現場座無虛席
據了解,“上教立心”、“身心和諧”已成為武漢格魯伯實驗學校教師踐行的重要教育目標,旨在構建體育、自然、美育、文學和知識五育一體的綠色教育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自然、健康、自主、幸福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