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平臺不該成為避責所
2019-05-08 18:13:22 來源:漢網
近日,德云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的家人在眾籌平臺向社會求助,稱吳鶴臣月前突發(fā)腦出血,一度失去意識,眾籌100萬元。此事引起網友質疑:一個腦出血居然要籌款百萬?據家屬介紹,如今醫(yī)藥費花了10余萬,剩下的善款將用于后續(xù)的康復治療、租房和請護理等費用。
 
然而,有網友扒出,吳鶴臣家在北京有兩套住房、一輛轎車,父母領有近萬元退休金,根本不差錢。盡管其妻隨后公布家庭資產,聲稱車房無法變賣,退休金用于父母治病,故“走投無路”公開募資,但該解釋仍難服眾。
 
這些年,因門檻低、傳播廣、效率高等特點,“輕松籌”“水滴籌”等眾籌平臺發(fā)展迅猛,改變了傳統(tǒng)的慈善募捐形式,在救助因病致貧家庭上作用不容小覷。但是,眾籌也應是嚴肅的、理性的、正義的。不能因“家里沒現(xiàn)錢了”,或者“我不愿出錢”,即可眾籌避責,透支公眾的愛心和信任。眾籌的基礎是社會信任,此前鬧得不可開交的“劉凌峰事件”“羅爾事件”等,本質上都是對社會誠信的考驗。
 
吳鶴臣家境雖稱不上優(yōu)渥,但也沒有困難到無法承擔醫(yī)療費用。據最新回應,吳鶴臣有北京醫(yī)保,腦出血在重大醫(yī)療保險疾病的范疇之列,手術費用可以報銷。
 
該事件再度引發(fā)公眾對于眾籌倫理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倒逼眾籌機制的完善。眾籌平臺不該成為避責所。眾籌更純粹,網絡救助才更具力量。
 
各類眾籌平臺應建立科學嚴謹的監(jiān)督機制,盡到把關職責,讓救助的歸救助,責任的歸責任。個人和家庭理當承擔的責任,不能通過眾籌方式消解。
 
公益之心可嘉,但讓善心善舉行進在慈善倫理、道德規(guī)范之內更為重要,求助不能偏離軌道。社會需要讓公眾了解如何正確有效表達善意。只是一味宣揚公益,任由泥沙俱下,對善心被惡意消費不管不顧,只會接二連三引發(fā)信任危機,讓人與人之間的互信成本不斷攀升,最終使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及時救助。
 
幸而,一次次的眾籌“事故”,并沒有讓這個社會變得冰冷,但也別以為愛心可被無止境消磨。
 
如何合理利用眾籌平臺,進一步規(guī)范眾籌行為,是嚴肅課題,值得監(jiān)管部門、平臺方和愛心人士合力深思。接下來,平臺方應借鑒專業(yè)建議,厘清自負邊界,確立發(fā)起眾籌的下限,同時把好審核關,確保??顚S?,及時公開受助者的情況以及善款流向,避免讓同情淪為“濫情”,讓善心變成“寒心”。
 
來源:中國紅十字報
作者:孔德淇
 
中國紅十字報
 
孔德淇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