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得到關愛慰問,不是在乞討,不必用尊嚴去換取,更不必在鏡頭前“賣慘”
沈彬
一篇普通不過的基層干部慰問困難家庭的報道,在個別媒體歪曲之下成為一場輿論風波。
年前,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的基層干部到三林鎮(zhèn)慰問困難戶,就有自媒體言之鑿鑿把被慰問家庭的一張紅黑漆桌子,說成價格不菲的紅木家具;沒有證據(jù),就把一架普通鋼琴說成價值38萬元的施坦威鋼琴。這波報道引發(fā)了網(wǎng)友廣泛質(zhì)疑,這兩戶家庭被貼上了“豪華裝修困難戶”“30萬天價鋼琴困難戶”的標簽,被推到風口浪尖。
1月29日,上海浦東新區(qū)政府新聞辦對此做出回應:兩戶家庭的確屬于困難戶,有鋼琴的這戶人家,小湯(化名)患有自閉癥,家里一半的收入用于康復治療;另一戶家庭中,母子雙雙為殘疾人。所謂的“豪宅”只是經(jīng)適房,鋼琴是多年前買的二手雅馬哈,不是天價施坦威,桌子不是紅木的,雙門冰箱大約價值5000元。
的確,之前曝光過不少“假貧困戶”鬧劇,嚴重刺痛過社會公平的敏感神經(jīng)。
但是,這次事件并非如此:一個自閉癥家庭,一個雙殘疾人家庭,因為一次正常春節(jié)慰問(慰問金為1000元),因為家里沒有像人們臆想的家徒四壁,相反顯得窗明幾凈,就成為宣泄不良情緒的道具。哪怕是權威信息公布之后,還有不少人在“泛酸”:“比起這樣的困難戶來說,我更需要得到安慰。”
貧困戶也應該有自己的尊嚴,他們得到社會的關愛慰問,屬于正當權利,并不是在乞討,不必用尊嚴去換取,更不必在鏡頭前“賣慘”。兩戶家庭都是因病致貧,無論從保障房的交易政策,還是從人道的角度說,有一間遮風避雨的經(jīng)適房,都不是這個家庭獲得社會關愛的障礙。
“有房”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是貧困家庭,不意味著他們就能自己解決因病返貧之困?,F(xiàn)代社會中,貧困的概念是多個層次的。對于弱勢群體來說,一旦將自己棲身的房子變現(xiàn),就會流離失所,這是基本的常識,更是圍觀新聞應該有的人性溫度。
困難家庭也可以窗明幾凈,也可以出于自身需求攢錢買一個雙門冰箱,這并不算奢侈的事情;一個自閉癥患兒家庭沒有被病魔擊倒,而是通過學習鋼琴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這背后反映的是弱勢群體身上的不屈和執(zhí)著。
對于公帑的流向,的確應該受監(jiān)督,但是監(jiān)督不是要剝奪弱勢人群的體面和尊嚴。曾幾何時,獲得助學金的貧困大學生被限制花費,甚至連手機都不能買,如今社會的寬容度已提升了很多。
當?shù)卣块T稱,事件被媒體關注之后,對兩戶家庭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懇請媒體和網(wǎng)友尊重困難家庭和殘疾患者隱私,不要過度關注”。達到相關標準的困難家庭獲得救助,本就不必賣慘。不允許貧困家庭有尊嚴地生活,這不是輿論監(jiān)督,而是對弱勢群體的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