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讓女兒救兒子” 慈善經不起這樣的腦洞大開
2018-08-14 23:16:30 來源:澎湃新聞網

“轉讓女兒救兒子”式求助盡管只是一個噱頭,由此也應該檢討我們的公共救助體系。

\

8月7日下午,一則“爸爸轉讓女兒救兒子”的消息引發(fā)關注。被廣泛轉發(fā)的幾張圖片中,來自四川峨眉山市的年輕爸爸梁育佳,站在成都市區(qū)一家醫(yī)院附近的街頭,懷里抱著長相乖巧的女兒,面前放著一塊牌子:“轉讓女兒救兒子。”

這樣的牌子在街頭亮出來,相信多數人都能預料即將引發(fā)的輿論撕裂。“重男輕女”、“惡俗的噱頭”……在獲得同情的同時,梁育佳的行為毫不意外地招致了巨大指責。而這個備受爭議的舉動,并非陷于“救孩子”困境中的父親的“腦洞大開”,媒體調查發(fā)現,背后是網絡募捐平臺員工為其支招。

必須承認,這一與古裝劇中常見的悲苦橋段頗為相似的一幕,與“賣身葬父”、“賣兒鬻女”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它更多只是一種“求關注”的行為藝術。置于現代社會語境下,它觸碰了道德人倫、性別平等、法律等諸多文明認知與底線。舉牌的父親,包括幫助出此主意的募捐平臺工作人員,相信也很清楚這一點。

只是,這個令當事人事后也“很后悔”的行為,居然是出自網絡募捐平臺工作人員的指點,未免讓人遺憾。平臺工作人員對此事的介入程度,只是隨口說了一個主意,還是全程有參與、策劃,目前不得而知。但專業(yè)募捐平臺工作人員為求助者所支的招,居然是刻意制造輿論沖突,不顧道德和法律的吸引眼球之法,無疑是對公益慈善專業(yè)性的反諷。畢竟,此事拋開道德人倫方面的考量,最容易透支的便是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慈善公信力。

從目前的進展看,此一行為的目的算是基本達到了。媒體跟進,社會關注,當地有關部門介入幫扶,相信解決孩子的醫(yī)藥費問題,不再是難事。可類似的求助方式一旦形成一種依賴路徑,又會讓多少人會產生免疫甚至是關注疲勞,從而一次次加劇慈善的公信力危機?

都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了,大量網絡募捐平臺應運而生。但是,“最有效”的慈善募捐,似乎還停留在當事人出面自陳悲慘、刻意制造輿論沖突的層面,連募捐平臺工作人員都迷戀這種方式,公益慈善的專業(yè)性到底有多少提升?

除了獲得媒體報道的典型案例,如今在不少城市的街頭,類似的“賣兒求醫(yī)”式求助噱頭,無論是真的想求關注獲取幫助,還是當作一種職業(yè),騙取同情心謀生,并不少見。一方面,它說明,這個社會的“窮病”還是太多;另一方面,它也折射出販賣悲情的求助模式有著較深的民間土壤。但專業(yè)的現代公益、慈善操作,理應有能力也有責任抵擋這種傳統(tǒng)的“誘惑”,避免淪為眼球效應的附庸,這也是區(qū)分現代慈善與傳統(tǒng)苦情式自救的一個重要度量標準。

“轉讓女兒救兒子”式求助盡管只是一個噱頭,由此也應該檢討我們的公共救助體系。此一事件中的家庭,并不算標準意義上的極苦家庭,孩子父親在外打工,每個月有六七千收入,還剛買了新房(安置房),在目前小城鎮(zhèn)其實很常見。如果不是因為孩子的惡性疾病,相信還令不少人羨慕。但就是一場疾病,父親卻被迫在街頭舉起了“轉讓女兒救兒子”的求救牌,一個家庭的命運更迭如此迅速,讓人錯愕。也再次說明,現代家庭在面對重大疾病時的脆弱性。

事件引發(fā)關注后,當地政府的工作人員,送上了慰問金、慰問品,相關部門還在積極為這家人準備臨時困難救助、醫(yī)療救助、大病保險補充等幫扶所需的手續(xù)。如果這樣的公共介入,能夠更主動和迅速,并有確定性的機制兜底,或許極端性的街頭求助就不會再一次上演。當然,一個專業(yè)、高效的公益慈善生態(tài),也是現代社會公共保障的重要一環(huán)。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