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善的種子 讓夢想起航
他們和她們:都因此變得更好
20年來,有一些學生,因為從本報“幫貧困大學生交學費”活動中得到支持,人生軌跡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有一些捐贈者和愛心企業(yè),多年來持續(xù)幫助這些孩子,不僅將公益慈善行為慢慢變成了習慣,還向更多人播下了愛心的種子。今天,當我們回頭看會發(fā)現(xiàn),雖然,有的家庭、有的大學生還暫時處于困頓之中,但通過“幫貧困大學生交學費”和希望工程系列活動的幫助,會傳遞出一種力量,幫助他們繼續(xù)向前行。
她們,因受助人生發(fā)生巨大轉(zhuǎn)變
陳春麗:
親人相繼離世,從孤兒到醫(yī)生
36歲的陳春麗是十堰太和醫(yī)院的一名醫(yī)生,但在18年前,即將高考的她,遭遇一家四口親人相繼離世,面臨著人生中最大的苦難。
“12歲時,姐姐離開了我們,一年多后,母親也生病去世了。”此時,陳春麗正在房縣老家上初中,依靠著大她10多歲的哥哥和年老父親的支持,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當?shù)刈詈玫母咧小?/p>
本以為家庭的不幸會就此終結(jié),但沒料到,高一時,陳春麗的父親又突然撒手人寰。“哥哥雖然已經(jīng)有了家庭和孩子,經(jīng)濟條件也并不寬裕,但還是盡力資助我上學,并經(jīng)常鼓勵我,希望我將來能夠當一名醫(yī)生。”
談到哥哥,之前一直壓抑著情緒的陳春麗終究忍不住哭了。“高考前,在一次意外中,哥哥也永遠離開了我。”
高三一整年,陳春麗雖然得到學校和當?shù)亟逃块T的資助,解決了學費和生活費的壓力,但她始終難以走出哥哥離世的悲痛,親戚和鄰居擔心她出意外,曾一度安排人每天輪流陪著她。
當年的高考結(jié)果自然不理想。為了不辜負哥哥對她的期望,陳春麗選擇了復讀。第二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同濟醫(yī)科大學(現(xiàn)為華中科技大學醫(yī)學部)。
陳春麗說,通過助學行動的幫助,她沒有再為學費發(fā)過愁。
對過去幫助過自己的人,陳春麗從心底里感激。高三時,華中師范大學有一個大學生心理社團,整整和她通了一年的信,“很多說不出來的痛苦,我都在信里說給他們聽,他們會回信開導我。”還有一位通過本報活動一直資助陳春麗的老奶奶,上大學時還經(jīng)常給她做飯吃。“是在所有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才有了現(xiàn)在的我。”
彭格格:
2000元助學金成為夢想起點
去年,彭格格以606分的高考成績,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翻譯專業(yè)。離開家時,她包里裝著來自本報“幫貧困大學生交學費”活動的2000元助學金。
對彭格格來說,這2000元錢,是父母和她對未來夢想的起點。
因為父母身體不好喪失勞動能力,彭格格家一直靠低保生活。2006年,父親彭顯峰查出有尿毒癥,后來母親也患重病,家庭經(jīng)濟情況雪上加霜。去年高考后,彭格格拿到華中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一家人欣喜之余也犯了愁:學費可以申請助學貸款,但生活費從哪里來?
“當時,我們家的一位鄰居拿來了武漢晚報‘幫貧困大學生交學費’活動的啟動消息,建議我們申請。”彭格格試著按照要求發(fā)送了自己的資料,很快得到了幫助。
這筆錢幫助彭格格度過了大學生活最艱難的頭兩個月。此后,她積極利用節(jié)假日做了幾份兼職,自食其力。彭格格成績優(yōu)秀,擔任院系學生會委員,還經(jīng)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去少兒圖書館和老人院等地方做義工。“可能有人覺得2000元錢并不是個很大的數(shù)目,但一直以來,我們都受到社會的幫助,這份恩情讓人溫暖,也促使我用行動回報他人。”彭格格說。
彭格格的順利入學,給這個困頓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鼓舞?,F(xiàn)在,彭顯峰和妻子最關心女兒的身體,每周會發(fā)微信叮囑她好好吃飯,早點睡覺。另外,他們對女兒的未來也有設想:“她想將來考研究生當一名外交官,我們希望她最好還能讀一個金融專業(yè)的雙學位。”
他們,播下時刻傳播善心的種子
馮先生:
希望有機會建一所希望小學
持續(xù)給本報“幫貧困大學生交學費”及希望工程捐款助學的武漢市民馮先生,每年都會捐贈幾千元錢不等,十幾年來從未間斷。他不愿意透露姓名和具體工作,只說自己是從事快速消費品銷售市場的管理工作,“具體哪個品牌,哪個單位就不說了吧,一說了大家就都知道了。”
馮先生參與捐資助學源自于十多年前看到本報“幫貧困大學生交學費”活動及山區(qū)孩子學習情況的一些報道。“往大了說,能夠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幫助國家民族興旺,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資助他們的學習;小的方面就是與人為善。”馮先生說,除了妻子,他身邊的親戚和朋友都不知道自己捐款的事情,每次匯出一筆錢,妻子問起來,他只用說一句“我做好人好事去了”,妻子就會了然于心。
關于捐資助學,馮先生一直有自己的看法。按照以往的做法,受助孩子和捐贈人之間會保持經(jīng)常的聯(lián)系,一來是鼓勵孩子有感恩之心,二來也是保證捐款人的錢能夠真正落到實處。但馮先生并未要求他資助的孩子和自己聯(lián)系,甚至連錢捐贈給誰也不問。一個原因是出于對本報活動和希望工程的信任,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因此給孩子造成壓力。”“接受捐款的學生中,可能有成績好的,也有成績差的,對孩子自己來說,我們能幫一個是一個。”
馮先生說,他一直有個目標,想捐贈一所希望小學,但因為工作忙,這個目標一直未能實現(xiàn),但他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傳播愛心的隊伍中來。“十多年來,我的初心沒有變,也覺得,堅持做這件小小的善行方向是對的。”
鐘老師:
84歲高齡退休教師捐資助學26年
84歲的鐘老師是武漢大學外語學院的一名退休教授,也是我們采訪到的捐贈人中年紀最長的一位,她耳不聾眼不花,身體還很硬朗,記者來到她家采訪時,她正從超市買回了雞腿腌制好,準備中午蒸一蒸和老伴一起吃。
鐘老師堅持捐資助學20多年,很多受到資助的孩子給鐘老師寫信,這些信連同每次捐款的發(fā)票,厚厚的一疊全部被她保存在一個大盒子里。初中生小斌(化名)在信中說,“因為有您和很多人對我們家庭的關心,以后一定要努力拼搏,爭取在各方面取得好的成績。”
不吝嗇對孩子們上學進行資助,但對自己,鐘老師卻非常節(jié)省。超市買雞蛋用的網(wǎng)兜,要一直繼續(xù)使用到破為止;40多年前買的一件中長大衣,今年上半年還在穿;家里的3把拖把,都是老伴用鐵絲和舊衣服做的。
在鐘老師教過的學生眼中,她是一位有大愛的老師。前不久,她曾經(jīng)的一名學生從外地給老師快遞了一份土特產(chǎn),回憶在學校讀書時,每年過年都被邀請到鐘老師家里包餃子,自己沒有過冬的大衣,鐘老師立刻從當時一個月幾百元的工資里,拿出一半給他買衣服和鞋襪。學生在信中感慨:“這么多年,老師一直都沒有變,一直發(fā)自內(nèi)心地疼愛著每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在鐘老師的影響下,這個學生自己也經(jīng)常參加公益活動,每年堅持給其他的學生捐款助學。他說,自己也要對得起老師當年的那些付出,將這種大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記者陳玲
通訊員易建新 唐婧妮 吳靜 據(jù)長江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