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出"千手觀音"邰麗華 輔導數(shù)百聾啞孩子考上大學
楊小玲在學校舞蹈室指導學生們排練 記者彭年 攝
武漢晚報訊(記者陳曉彤)最近,武漢市第一聾校副校長楊小玲正忙著給學生們編排新節(jié)目——《傘韻情緣》。這支舞將漢口百年老字號“蘇恒泰”和其背后的油紙傘故事融入舞蹈中,展現(xiàn)“蘇恒泰”100多年的發(fā)展,也致力于老漢口非遺文化的傳承。
1990年,剛從武漢幼師學校畢業(yè)的楊小玲偶然接觸到一群愛跳舞的聾啞孩子,孩子們略顯生硬卻專注努力的樣子讓她落淚。在當時已獲保送大學和去省直幼兒園工作的情況下,楊小玲義無反顧地成為武漢市第一聾校的老師,選擇了和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在一起。
28年來,她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堅持輔導孩子們進行舞蹈訓練。她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自創(chuàng)了一整套聾生舞蹈教學法,用敲擊大鼓、相互間拍手、拍腿、觸摸音箱感受震動等方式,讓聾啞孩子們“聽”見音樂。帶著孩子們跳遍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舞蹈類節(jié)目多次獲全國金獎,不僅培養(yǎng)出了“千手觀音”邰麗華等一批全國殘疾頂尖藝術人才,更輔導數(shù)百名聾啞考生考入大學,為他們圓了大學夢。
作為中共十九大代表,楊小玲在人民大會堂的代表委員通道,對著國內外數(shù)百家媒體鏡頭呼吁。“我們急需一所能為殘疾人提供完善的職業(yè)教育體系的學校,讓殘障孩子有立足于社會的技能,讓他們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