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的今天湖北骨髓庫建立 330次捐髓,330次重生
2018-04-22 22:18:18 來源:湖北日報網

 上世紀80年代,日本電視連續(xù)劇《血疑》在國內熱播,讓很多中國人第一次知道,有一種很難治的病叫白血病。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關于白血病概念的第一次廣泛普及。

在很多年里,白血病幾乎就等于絕癥。而骨髓移植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治愈這一疾病有了可能。2001年中華骨髓庫正式建立,同年湖北成為中國紅十字會確定的全國首批啟動骨髓捐獻的11個省市之一。

日歷標簽

2004年4月20日,湖北造血干細胞專家委員會成立。當月,在宜昌、黃石等10個城市開展捐獻造血干細胞工作。這標志著,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正式建立。

從無到有摸索著前行

骨髓庫的職責是,將捐獻志愿者骨髓中造血干細胞的相關檢測結果登記入庫,當有需要的患者與其配型結果吻合,再由骨髓庫負責聯(lián)絡對接,完成初篩、再動員、高分辨、捐獻者體檢、制定采集計劃、完成捐獻、送達、回訪等一系列工作。

“剛開始那些年,人們對捐獻骨髓不了解,有很多誤會。”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工作人員章晟介紹,包括他自己,也是從工作中一路摸索。“我以前是消防員,經常獻血,2005年獻血的時候聽說有造血干細胞捐獻登記,想著如果配上型就能給患白血病的人一個救命的機會,所以就登記成為志愿者。”兩年后,他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

2007年7月28日,章晟成為湖北第12名成功捐髓的志愿者。“那天是我25歲生日,所以我記得特別清楚。”他笑笑說,其實那時自己還是有點點怕的,而他隨后的人生也跟骨髓捐獻結緣。不久后,章晟成為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的工作人員,“我捐獻過,對整個過程有切實感受,在動員捐獻者的過程中,現(xiàn)身說法的效果不錯。”

很多捐獻志愿者在捐獻前會有恐懼感,也有人打退堂鼓。這種怕,多半緣于“捐髓”二字。

“最早的捐髓,是直接抽取骨髓,確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不過科技發(fā)展很快,中華骨髓庫建庫以后不再直接抽取骨髓,而是采用外周血采集并分離出造血干細胞,再用于移植。”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造血干細胞移植學組委員、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專家委員會委員、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血液科夏凌輝教授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這種方式對于捐獻者來說較為安全、損傷最小。

不過,相對于“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名稱,“骨髓移植”更簡潔直觀,所以一直沿用下來。

夏凌輝教授介紹,目前骨髓移植是治療白血病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國白血病發(fā)病率約為3/1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以通過接受移植獲得重生的機會。移植需要捐受雙方完成配型,而非親緣關系配型成功率僅為十萬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若要為患者爭得更多生存機會,就必須有一個庫容量足夠大的骨髓庫,有足夠多的捐獻志愿者。”

作為長期從事造血干細胞移植臨床工作的醫(yī)生,夏凌輝教授感慨地說,中華骨髓庫從零開始積累捐獻志愿者,到2008年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骨髓庫,目前志愿者超過240萬人,“這說明,人們對骨髓捐獻的認識程度提高迅速。”

章晟對這一變化也感受頗深,“最初那些年,我們登門去聯(lián)絡捐獻者,很多家庭一聽要捐骨髓就堅決反對,罵我們工作人員,甚至放狗來咬。”志愿者們?yōu)榱送瓿删璜I承諾,往往要頂住家人的壓力,“有一名志愿者甚至蒙家人說自己去朋友店里幫一段時間忙,才換得體檢、捐獻的時間。”

近些年,這樣的困擾極少出現(xiàn)。目前,湖北分庫登記的志愿者超過9萬人。

截至2017年底,湖北骨髓分庫的志愿者們完成了330例無償捐獻,其中14例涉外捐獻。這意味著,國內外330名患者因湖北志愿者的大愛獲得了重生。

茫茫人海中我遇到了你

“每一次配型成功,都是罕見的緣分。”這是很多志愿者完成捐獻時的感觸。

一諾千金,踐行大愛精神,是湖北志愿者的特征。十余年間,湖北省的骨髓捐獻者志愿者中出現(xiàn)過“最美中學生”張文馳、“心靈最美90后大學生”楊子威、“棄考捐髓90后最美大學生”田強、“大愛媽媽”黃麗丹、跨國捐髓英雄梁嘯等一大批捐髓明星。湖北骨髓庫的“群星”現(xiàn)象甚至引起中華骨髓總庫的關注。

2005年7月18日,隨州青年周偉在協(xié)和醫(yī)院捐獻骨髓,拯救濟南患者生命,成為湖北分庫捐髓第一人。日前楚天都市報記者聯(lián)系上周偉,他靦腆地表示,捐獻的事已過去很多年,“我都忘了。”在他眼里,這就是平常小事,談不上“壯舉”。

2011年夏,為了救治與自己配型成功的白血病患者東東,孝感學院(今湖北工程學院)大學生田強決定放棄期末考試,赴京捐髓。他的大義之舉感動了學校,為支持他救人,學校專門為他調整了考試時間;赴京捐獻的全程中,他態(tài)度堅定,笑容燦爛,他極具感染力的表現(xiàn),引發(fā)社會各界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關注。

上周,記者聯(lián)系上田強,得知他畢業(yè)后留校工作,當年由他建立的“田強青年志愿服務隊”至今仍非?;钴S,目前已經開展了志愿活動400余次,涉及環(huán)境保護、扶孤助殘、留守兒童關懷等方面。近年來志愿服務隊還開展孝感市周邊地區(qū)貧困山區(qū)義務支教活動、孝感市城鐵站“文明出行”志愿活動、與社區(qū)結對子成立志愿者服務基地對口幫扶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開展各項環(huán)境保護活動等等。2017年,田強獲得“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

2012年2月,宜昌女護士黃麗丹抱著8個月大的兒子滿滿,來漢捐髓救人。為保證順利捐髓,她提前給孩子斷奶,她的義舉一度引發(fā)全社會關注,被人們稱為“大愛媽媽”。上周,楚天都市報記者聯(lián)系上黃麗丹,她告訴記者,“現(xiàn)在我很少去回想當年的事,不過當時真的挺‘猛’的,抱著孩子就去做了。”她朗聲笑了起來,接著說,自己身為醫(yī)護人員,更懂得救人的意義,所以一切付出都值得。

如今的黃麗丹已經是中心醫(yī)院江南院區(qū)副護士長,工作的歷練讓她更顯沉穩(wěn)從容。當年在她懷中的寶寶,現(xiàn)在已經成長為一枚小帥哥。今年,黃麗丹剛生了二寶,升級成為兩個兒子的母親,一家人的生活其樂融融。

2013年1月,曾在本報實習過的土家妹子向雪敏,為了捐髓救人推遲早已定好的婚禮,被稱為“最美新娘”。昨日,向雪敏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自己從恩施自治州鶴峰縣委辦公室調到來鳳縣委組織部工作,現(xiàn)在是電教中心副主任。回憶起當年捐髓救人的經歷,她說:“歷歷在目!每天都有人在捐,確實需要勇氣。”說到這里,她自豪地笑了。然后她語氣隆重地說:“其實我最大的成就,是在2015年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我經常開玩笑說,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把兩個女兒帶到街上走一圈,心情就好了,因為一出去別人就說:哇,雙胞胎啊,你好幸福啊!”她開心地分享說,兩個女兒乖巧又懂事,是貼心的小棉襖,“大家都說我是好人有好報!”

“骨髓捐獻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夏凌輝教授說,“一方面,志愿者的無償捐獻,讓患者獲得生存機會,這是救命的大事;另一方面,也倡導了人與人之間無私奉獻的互助精神,極具正能量。”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