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此外,屈凱說,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身邊的人扭轉(zhuǎn)對于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認知誤區(qū)。“只有了解,才不會恐懼,才會有更多人能夠理性地捐獻,一次捐贈只會讓自己的身體一時不適,但對于被捐贈的人而言,卻是救命的關(guān)鍵。”
拆遷戶為屈凱(右一)和同事送錦旗
“終于有患者配型成功了,而且還是一位外國友人。”2月3日,一通來自市紅十字會的電話讓屈凱激動不已。幾年前,屈凱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個人骨髓信息進入了中華骨髓庫,聽說陌生人之間配型成功的幾率非常低,一直在想什么時候會有人跟自己配型成功,現(xiàn)在得知配型成功,他難掩驚喜之情。“時間過去了太久,剛接到這通電話時都有點沒反應(yīng)過來,但能救人就是最大的意義。”屈凱說。
屈凱現(xiàn)在是九原棚改賽汗片區(qū)動遷居民二組組長,因為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這個80后小伙兒被很多人刮目相看。時隔3年,回想起當初留下血樣時的情景,屈凱至今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3年前,在單位組織下,自己志愿參加抽血采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獻血后,他自發(fā)填寫了造血干細胞登記表并留下血樣。“我覺得這是好事,說不定就能救人。”屈凱說,自己當初的想法很簡單。
接到電話后,屈凱了解到,按照規(guī)定,捐助必須在“雙盲”情況下進行,即受捐者與捐助者互相不了解對方的詳細情況;且初次配型成功后,也不能立即進行造血干細胞捐贈,還需要進一步體檢和篩查,確定捐獻者血液的安全情況后,才能進行正式的造血干細胞采集。此外,為激活和釋放骨髓里的造血干細胞,捐助者還將連續(xù)5天注射動員劑,在克服身體不適后,最終才能從血液中提取出造血干細胞混懸液。
為保證后續(xù)捐贈一切順利,屈凱現(xiàn)在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積極鍛煉,希望能夠以最好的狀態(tài)幫助這位陌生友人。此外,屈凱說,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身邊的人扭轉(zhuǎn)對于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認知誤區(qū)。“只有了解,才不會恐懼,才會有更多人能夠理性地捐獻,一次捐贈只會讓自己的身體一時不適,但對于被捐贈的人而言,卻是救命的關(guān)鍵。”說起這些,屈凱有些激動。在他的影響下,身邊很多親人、朋友、同事都參加了捐獻志愿者的隊伍。
在準備捐獻的同時,每天起早貪黑枯燥單一的入戶走訪也沒有消減這個80后小伙兒的活力與熱忱,一次次被拒之門外的動遷經(jīng)歷,也沒有抹掉他再次登門溝通的細致與耐心,作為棚改工作先鋒軍的一員,他始終以自己的夢想與努力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一名同事對他的評價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總感覺他有用不完的精力,積極認真的樣子老帥啦!”
記者 李碩 攝影 通訊員 趙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