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間,獻血74000余毫升,所獻血量相當于18個體重50公斤成年人的血液總和,若按臨床用血每200毫升的治療量來算,他能喚醒370個垂危的生命……
這個把獻血當作自己另一番事業(yè)的人就是王俊周,一個身高1.69米、體重只有57公斤的普通中年男子。
持續(xù)每月一到兩次無償獻血的他榮登中央文明辦發(fā)布的2017年1月“中國好人榜”榜單。
“獎狀,那都是過去的榮譽”
2月9日,記者在烏魯木齊高新區(qū)(新市區(qū))的一棟自建房出租屋內(nèi)見到了45歲的王俊周。
在這間月租300余元的出租屋內(nèi),簡單陳列著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列書架,一本雜志大小的錄放機是這個家里唯一的電器。
“我喜歡歷史,平時最喜歡看書。”隨著王俊周的介紹,記者注意到,在書架和書桌上錯落有致地各類書籍中,歷史書籍占了大部分。
“這個家里最寶貴的東西其實在這里……”王俊周指了指床下,是18本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烏市人民政府、烏市血液中心等各單位頒發(fā)的獎狀、68本獻血證,全部安靜地“躺”在席夢思床底。
對于記者“怎么放在床底”的疑問,王俊周笑笑說,“獎狀,那都是過去的榮譽。”
自從當選“中國好人”的消息傳出,王俊周的電話變成了熱線。除了相關部門對信息和數(shù)據(jù)的核實外,還有來自各媒體的關注。他總是操著略帶河南鄉(xiāng)音的普通話,笑著回復說:“都是那么多年前的事情了,我已經(jīng)記不住了。”
“別人救了我爸,我就該去救更多的人”
“第一次獻血是20歲,作為一名文藝兵和一名黨員,組織上有要求,當然要積極響應。”提起自己的服役經(jīng)歷,王俊周的語氣中充滿自豪。
直到22歲時,父親的意外摔傷讓王俊周從響應號召變成了如今每月至少獻血一次的獻血“達人”。
王俊周清楚地記得,那年父親騎車摔倒,胯骨粉碎性骨折導致失血性休克。醫(yī)生說如果湊不夠8000毫升O型血,手術就不能做。
“當時真是絕望,就是我們?nèi)叶柬斏先ィ矞惒粔虬 ?rdquo;王俊周說,當時還沒有無償獻血,他只能向河南當?shù)氐难局驹刚邊f(xié)會求助。
那一次求助僅一個晚上,父親手術需要的血就湊夠了。“那些人我都不認識,”王俊周那時就暗暗下決心:“別人救了我爸,我就該用我的血去救更多的人。”
從此,他對獻血的執(zhí)著一發(fā)不可收拾。
2000年,他復員安置在內(nèi)蒙古伊利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轉調(diào)至新疆分公司。此后,王俊周的身影頻繁地出現(xiàn)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烏魯木齊市血液中心等獻血點。
“普通獻血必須每次時隔半年,但如果是獻血小板這樣的成分血,只要身體達標,相隔只需要28天。”每次2個治療量,每個月一次,成了王俊周多年的堅持。
媽媽心疼他:“兒子,你幾萬毫升血都獻出去了,你爸的債早還夠了。”可王俊周覺得不能放棄,“人總要有自己的堅持。”
“我的獻血生涯還有15年”
上班,獻血,做志愿服務者……王俊周的生活忙碌充實。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他除了給自己留下2000元做生活費,剩下的全都寄回老家。
多年的獻血經(jīng)歷讓王俊周知道,所有無償獻出的血液都歸由血液中心,血液中心根據(jù)患者危急狀況整體調(diào)配,可他還是有“私心”,希望自己的血液能用在那些舉目無親又危急的患者身上。
在王俊周的影響下,他的女兒王翊君從18歲開始每年獻兩次血小板,持續(xù)至今已經(jīng)7年。面對“獻血有害健康”的傳言,王翊君笑著說,“我爸都獻血25年了,不僅啥病沒得,人還越來越健康了呢!”
如今血庫的血液頻繁告急,也時常讓王俊周心焦,“要是人人都能像我這樣,就不會總是缺血了。”王俊周說,“無償獻血的年齡上限是60歲,我還有15年可以做這件事。既然選擇了獻血這件事,我就要把它做好!”
原標題:把獻血當作另一番事業(yè) 記者/晁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