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9萬愛心市民奉獻熱血
武漢連續(xù)4年 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
長江日報消息(記者劉睿徹 通訊員王芳)今日是第13個“世界獻血者日”,記者昨從省衛(wèi)計委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全省一年超60萬人無償獻血,基本滿足臨床用血需求。
據(jù)介紹,截至去年底,我省獻血量達到近200噸,千人口獻血率達到了1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無血液安全事件發(fā)生。全省共有11個城市、10825名個人獲國家表彰。
近年來,我省無償獻血增長仍顯得相對緩慢,無償獻血基礎(chǔ)依然比較薄弱。下一步,我省將健全長效機制,爭取各級政府、相關(guān)部門及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如將無償獻血工作納入文明城市和政府績效考核范疇等,推進全省無償獻血事業(yè)進步。
針對暑期來臨出現(xiàn)的用血季節(jié)性短缺,我省各地血站也相應(yīng)做好血液儲備,確保一定存量,保障臨床用血需求。必要時將通過全省統(tǒng)一調(diào)度,相互支援,相互補充。
獻血者分享生命
劉源:全家成第一熱血家庭 獻血40年 站好最后一班崗
一家三口,數(shù)十年獻血472次,獻血量可挽救700多人生命,江城第一“熱血家庭” 當之無愧。而劉源,正是這個家庭的帶頭人,累計獻血197次。他和妻子郭珍玲、兒子劉明明成為江城無償獻血的表率。
劉源是武漢市信訪局公務(wù)員,早至1977年開始獻血,經(jīng)歷了江城獻血事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劉源稱自己早期的獻血為半自覺,“單位組織,集體獻血”。
到1998年,隨著《獻血法》在全國施行,武漢進入無償獻血階段。當年3月,江城街頭出現(xiàn)了第一輛獻血車,很多市民還在觀望時,劉源帶頭上了車,挽袖獻血。他稱這之后獻血為“自覺階段”。
在獻全血的時期,一年最多獻兩次。為了牢牢記住,劉源把獻血安排在兩個時間,上半年的3月5日學雷峰日,下半年的國慶節(jié)。
在他的帶動下,1999年,兒子在部隊報名獻血。一封家書寄回來,作為母親的郭珍玲感動、敬佩,還有心疼。之后,郭珍玲也加入無償獻血中。
2004年開始,成分獻血作為一種獻血新方式在江城出現(xiàn)。成分獻血是獻出血液中某種成分,間隔期只有14天到一個月,但每次獻血時間約1小時,需要付出更多時間。“這樣獻血次數(shù)更多,能救更多人,為什么不參加呢?”從此,全家參加成分獻血。
有觀念認為春節(jié)見血不吉利,每到春節(jié)長假,獻血人數(shù)銳減。劉源一家了解這種情況, 2012年大年初一,一家人一起去獻血,帶頭破除偏見。
劉源表示,全家的經(jīng)歷表明,獻血利國、利民、利己,對身體無害。作為黨員,更要起先鋒模范作用。
去年,郭珍玲到達60歲的獻血年限,明年春節(jié),劉源也將年滿60歲,夫妻倆表示,能獻血是種幸福。劉源仍在堅持每月獻血,“我會站好獻血最后一班崗”。
方向軍:由路人到獻血者只需伸出手 14年獻了兩個人全身血量
由路人到獻血者,只有伸出一支手臂的距離。海軍工程大學職工方向軍女士,是參與江城街頭無償獻血市民中的普通一員,而她把這一簡單的善舉緊持了14年。
2002年,方向軍帶著2歲女兒在江漢路逛街,經(jīng)過佳麗廣場獻血屋,看到有人獻血,也想做一件有價值的事,于是伸臂獻血。
最近,當武漢血液中心工作人員打印出她的獻血檔案時,方向軍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14年來年年獻血,總計9200亳升,已經(jīng)是一個成人全身血量的兩倍。
方向軍獻的是全血,這也是我市臨床用血量最大的一種類型。她曾嘗試過成分獻血,因為體檢一項指標不達標,最終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獻全血方式。這種方式每次獻血至少要間隔半年,一年最多獻兩次。由于間隔長,很多人容易遺忘,而方向軍一年未落,持之以恒。
在方向軍看來,獻血只是件平常事,以致她多次獻血,都沒有告訴家人。也許第一次獻血會有猶豫,跨出第一步,再獻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她表示,真正到舍己救人的關(guān)口,很多人不一定邁得出步子,而獻血是最好的力所能及的救人方式,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14年來,方向軍身體一直很好,她把這看作獻血的最好回報。讓她感動的是,很多年輕人、大學生們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她用獻血的善行影響著女兒,再過兩年,女兒滿了18歲,也希望參加無償獻血,作為成人禮。
柳愛民:24小時開機 隨時準備獻血的“熊貓大俠”
柳愛民是“武漢稀有血型互助會”的資深成員,他的血型是Rh陰性,在漢族中,這種血型只有3‰,因為稀少而被稱為“熊貓血”。在江城,像柳愛民這樣樂于獻血助人的“熊貓大俠”約有600多人,他們守護著江城3萬多稀有血型者的生命健康。
1997年,在外地讀書的柳愛民回武漢,目前是一家4S店工作人員。他笑稱,第一次獻血,只是想知道自己血型。知道后,他覺得身上有種責任,獻血不僅救人,更是互助,在稀有血型上尤其如此。“如果我不幫別人,將來我有困難,誰來幫我”。
柳愛民是稀有血型互助會的活躍分子,他稱自己是“鬧藥”,搞活動,造氣氛,希望更多人支持、參與無償獻血。
因為是稀有血型,意味著需隨時準備著,一旦有用血需要,隨叫隨到。為了保證任何時候獻血都有好的質(zhì)量,柳愛民平時生活很有規(guī)律,特別注意飲食,不敢隨便喝酒。他表示,這也促進了身體健康。
柳愛民的手機24小時開機。2009年10月7日,一名患血液疾病的孩子,急需輸血小板,否則將因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柳愛民下班后接到電話,顧不上休息,開車從沌口到漢口來獻血。
去年6月5日,協(xié)和醫(yī)院一名等待換心的女孩恰好是稀有血型,剛到單位上班的柳愛民接到通知,趕緊請假,沒有比救人一命更重要的事,單位非常支持。他隨后趕到血液中心,和另一位志愿者張巍一起獻了2個治療單位的血液,最終,換心女孩成功手術(shù)。
從1997年開始,19年來柳愛民獻了7000毫升的血,接近兩個成人的全身血量。
受血者家屬感恩
李夢濤:好心人的血救了母親的生命 回報源于感恩
今年41歲的李夢濤是江城著名的獻血達人,獻血次數(shù)超過200次。很少人知道的是,他第一次獻血,正是源于對母親輸血后生命獲救的感恩。
1996年,李夢濤的母親害了一場大病,輾轉(zhuǎn)到武漢同濟醫(yī)院,確診是子宮肌瘤,由于身體內(nèi)長期慢性失血,體內(nèi)血色素極低,需要輸血。就這樣,在手術(shù)前和手術(shù)中,共輸入了1600毫升新鮮血液,最終轉(zhuǎn)危為安。這事在李夢濤心里烙下了不滅的印記,不知是哪些好心人捐獻的血液救了母親的生命。母親也告誡他:“這些人的恩情我們不能忘,要還!”
李夢濤一直在找這樣的機會。1999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經(jīng)過武漢商場看到一輛獻血車,沒有絲毫猶豫就上車獻血,之后一直堅持獻血。到2004年,他覺得自己身體條件好,又選擇了獻血次數(shù)更多的成分獻血。2011年“五四”青年節(jié),他用第100次獻血作為禮物,迎接孩子的降生。
“一個人N次獻血比不上N個人一次獻血”。 這是李夢濤常掛在嘴邊的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獻血,才能保證日益增加的臨床用血需求。從 2007年開始,他自覺進行無償獻血宣傳,還把自己經(jīng)營的汽配城門店改成獻血宣傳屋,帶動多位親友長期獻血。
李夢濤說,自己的經(jīng)歷說明,血液對生命如此重要,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來的生命。他將懷著感恩之心把無償獻血堅持下去。
·鏈接·
今天是第十三個世界獻血者日,今年的主題為“血液連接你我”。過去一年,江城近20萬愛心市民伸出手臂,奉獻熱血,在全市用血量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攀升下,全力保障救死扶傷臨床用血的基本平衡。江城連續(xù)4年捧回“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榮譽稱號。
隨著我市加快建設(shè)國家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全國各地患者匯集醫(yī)療資源優(yōu)勢明顯的大武漢,臨床用血量持續(xù)上升。為破解用血季節(jié)性緊缺難題,武漢血液中心扎實開展進商圈、進農(nóng)村、進社區(qū)等無償獻血“八進”活動,將獻血點搬到市民家門口,不斷擴展采血途徑。
獻血點布局進一步織密,市民獻血更加便捷。三鎮(zhèn)街頭固定獻血點已達14個,尤其是三座地鐵獻血屋已經(jīng)成為我市街頭無償獻血的“主站場”,今年將再建三座地鐵獻血屋,另有12臺流動獻血車進駐高校、交通站點等人流量集中區(qū)域。2015年,流動獻血車足跡遍布江城農(nóng)村、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等約200處,為獻血市民提供便捷服務(wù)。
去年,全省開展 “熱血暖荊楚”大型無償獻血宣傳活動,武漢血液中心宣傳強勢出擊。如今的江城,獻血理念深入人心,每位獻血者都是英雄,受人尊敬,值得學習。今年,武漢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視無償獻血工作,將每年的6月定為“無償獻血宣傳月”,同時號召全市各級機關(guān)單位、企事業(yè)單位在1—2月和7—8月組織1次團體獻血活動,參與人數(shù)不低于本單位在崗職工總數(shù)的8%,確保寒暑兩季臨床用血需求。
無償獻血,有你有我。廣大市民對獻血公益事業(yè)的知曉率、支持率、參與率不斷攀升,熱心公益事業(yè)的無償獻血者自發(fā)成立“武漢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wù)隊”,今年,這支隊伍將升級為 “武漢市無償獻血志愿者協(xié)會”,以吸納更多的愛心人士來為無償獻血鼓與呼。
截至去年3月,全市累計無償獻血人數(shù)突破200萬人次。2015年,全年實現(xiàn)無償獻血總量61噸,每千人口獻血人次數(shù)達到19,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成分獻血捐獻量位居全國第三。
獻血量攀升,質(zhì)量更過硬。去年11月,武漢血液中心率先完成核酸檢測全覆蓋,并承擔了省內(nèi)4家血站的核酸檢測工作,出庫血液合格率達到100%。這意味著,獻血安全質(zhì)量有了更嚴格的保證,患者輸血更放心。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我市大力推進自體輸血技術(shù),減少血液資源浪費。各醫(yī)療機構(gòu)臨床合理用血水平顯著提高,在去年全市病床增加7000多張的情況下,臨床用血保障穩(wěn)步跟進,采供血能力穩(wěn)步提升。
全年共為獻血者及直系親屬報銷臨床用血費用180萬元,新開辟近500平方米的“武漢市無償獻血志愿者之家”,為獻血者營造家的氛圍,體現(xiàn)獻血的社會尊重與價值。
“十三五”期間,用血量仍將快速上升,采血任務(wù)依然艱巨,江城獻血事業(yè),將配合建設(shè)國家中心城市,緊跟城市文明進程,不斷開拓向前。
□2020年
全球?qū)崿F(xiàn)無償獻血
每年6月14日,世界各國都會慶祝世界獻血者日,感謝自愿無償獻血者獻出可挽救生命的禮物——血液,同時提高人們對定期獻血必要性的認識,以確保當患者有需求時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質(zhì)量、安全性和可得性。
輸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每年幫助挽救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同時還能支持復雜的醫(yī)療和手術(shù)程序。但是血液和血液制品在許多國家供不應(yīng)求,只有通過自愿無償獻血者定期獻血,才能確保血液的足夠供應(yīng)。
世衛(wèi)組織的目標是:各國到2020年實現(xiàn)所有血液供應(yīng)均來自自愿無償獻血者。目前只有62個國家達到或接近這個目標,而有40個國家仍然依賴于家庭替代獻血,甚至是有償獻血。我國在1998年施行無償獻血,目前已基本實現(xiàn)100%無償獻血。
□無償獻血好處多
本人及直系親屬免費用血
武漢市規(guī)定:獻血者本人需要用血時可免費享受獻血量2至3倍甚至無限量的臨床用血,具體為:獻血達到200毫升享受2倍,達到400毫升享受3倍,達到800毫升則無限量享受用血。獻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臨床用血時,可以累計按獻血者的獻血量等量免費用血。
有利身體健康
適量獻血會使人更加健康、長壽,堅持長期適量獻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統(tǒng)不斷受到激發(fā),新鮮的血細胞的比例明顯高于未獻過血的人,獻血后會降低血液粘稠度。研究結(jié)果表明:獻血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有良好的影響,對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具有積極的預(yù)防作用。
撰文 劉睿徹 聶東航 袁輝
獻血者分享生命
劉源:全家成第一熱血家庭 獻血40年 站好最后一班崗
一家三口,數(shù)十年獻血472次,獻血量可挽救700多人生命,江城第一“熱血家庭” 當之無愧。而劉源,正是這個家庭的帶頭人,累計獻血197次。他和妻子郭珍玲、兒子劉明明成為江城無償獻血的表率。
劉源是武漢市信訪局公務(wù)員,早至1977年開始獻血,經(jīng)歷了江城獻血事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劉源稱自己早期的獻血為半自覺,“單位組織,集體獻血”。
到1998年,隨著《獻血法》在全國施行,武漢進入無償獻血階段。當年3月,江城街頭出現(xiàn)了第一輛獻血車,很多市民還在觀望時,劉源帶頭上了車,挽袖獻血。他稱這之后獻血為“自覺階段”。
在獻全血的時期,一年最多獻兩次。為了牢牢記住,劉源把獻血安排在兩個時間,上半年的3月5日學雷峰日,下半年的國慶節(jié)。
在他的帶動下,1999年,兒子在部隊報名獻血。一封家書寄回來,作為母親的郭珍玲感動、敬佩,還有心疼。之后,郭珍玲也加入無償獻血中。
2004年開始,成分獻血作為一種獻血新方式在江城出現(xiàn)。成分獻血是獻出血液中某種成分,間隔期只有14天到一個月,但每次獻血時間約1小時,需要付出更多時間。“這樣獻血次數(shù)更多,能救更多人,為什么不參加呢?”從此,全家參加成分獻血。
有觀念認為春節(jié)見血不吉利,每到春節(jié)長假,獻血人數(shù)銳減。劉源一家了解這種情況, 2012年大年初一,一家人一起去獻血,帶頭破除偏見。
劉源表示,全家的經(jīng)歷表明,獻血利國、利民、利己,對身體無害。作為黨員,更要起先鋒模范作用。
去年,郭珍玲到達60歲的獻血年限,明年春節(jié),劉源也將年滿60歲,夫妻倆表示,能獻血是種幸福。劉源仍在堅持每月獻血,“我會站好獻血最后一班崗”。
方向軍:由路人到獻血者只需伸出手 14年獻了兩個人全身血量
由路人到獻血者,只有伸出一支手臂的距離。海軍工程大學職工方向軍女士,是參與江城街頭無償獻血市民中的普通一員,而她把這一簡單的善舉緊持了14年。
2002年,方向軍帶著2歲女兒在江漢路逛街,經(jīng)過佳麗廣場獻血屋,看到有人獻血,也想做一件有價值的事,于是伸臂獻血。
最近,當武漢血液中心工作人員打印出她的獻血檔案時,方向軍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14年來年年獻血,總計9200亳升,已經(jīng)是一個成人全身血量的兩倍。
方向軍獻的是全血,這也是我市臨床用血量最大的一種類型。她曾嘗試過成分獻血,因為體檢一項指標不達標,最終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獻全血方式。這種方式每次獻血至少要間隔半年,一年最多獻兩次。由于間隔長,很多人容易遺忘,而方向軍一年未落,持之以恒。
在方向軍看來,獻血只是件平常事,以致她多次獻血,都沒有告訴家人。也許第一次獻血會有猶豫,跨出第一步,再獻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她表示,真正到舍己救人的關(guān)口,很多人不一定邁得出步子,而獻血是最好的力所能及的救人方式,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14年來,方向軍身體一直很好,她把這看作獻血的最好回報。讓她感動的是,很多年輕人、大學生們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她用獻血的善行影響著女兒,再過兩年,女兒滿了18歲,也希望參加無償獻血,作為成人禮。
柳愛民:24小時開機 隨時準備獻血的“熊貓大俠”
柳愛民是“武漢稀有血型互助會”的資深成員,他的血型是Rh陰性,在漢族中,這種血型只有3‰,因為稀少而被稱為“熊貓血”。在江城,像柳愛民這樣樂于獻血助人的“熊貓大俠”約有600多人,他們守護著江城3萬多稀有血型者的生命健康。
1997年,在外地讀書的柳愛民回武漢,目前是一家4S店工作人員。他笑稱,第一次獻血,只是想知道自己血型。知道后,他覺得身上有種責任,獻血不僅救人,更是互助,在稀有血型上尤其如此。“如果我不幫別人,將來我有困難,誰來幫我”。
柳愛民是稀有血型互助會的活躍分子,他稱自己是“鬧藥”,搞活動,造氣氛,希望更多人支持、參與無償獻血。
因為是稀有血型,意味著需隨時準備著,一旦有用血需要,隨叫隨到。為了保證任何時候獻血都有好的質(zhì)量,柳愛民平時生活很有規(guī)律,特別注意飲食,不敢隨便喝酒。他表示,這也促進了身體健康。
柳愛民的手機24小時開機。2009年10月7日,一名患血液疾病的孩子,急需輸血小板,否則將因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柳愛民下班后接到電話,顧不上休息,開車從沌口到漢口來獻血。
去年6月5日,協(xié)和醫(yī)院一名等待換心的女孩恰好是稀有血型,剛到單位上班的柳愛民接到通知,趕緊請假,沒有比救人一命更重要的事,單位非常支持。他隨后趕到血液中心,和另一位志愿者張巍一起獻了2個治療單位的血液,最終,換心女孩成功手術(shù)。
從1997年開始,19年來柳愛民獻了7000毫升的血,接近兩個成人的全身血量。
受血者家屬感恩
李夢濤:好心人的血救了母親的生命 回報源于感恩
今年41歲的李夢濤是江城著名的獻血達人,獻血次數(shù)超過200次。很少人知道的是,他第一次獻血,正是源于對母親輸血后生命獲救的感恩。
1996年,李夢濤的母親害了一場大病,輾轉(zhuǎn)到武漢同濟醫(yī)院,確診是子宮肌瘤,由于身體內(nèi)長期慢性失血,體內(nèi)血色素極低,需要輸血。就這樣,在手術(shù)前和手術(shù)中,共輸入了1600毫升新鮮血液,最終轉(zhuǎn)危為安。這事在李夢濤心里烙下了不滅的印記,不知是哪些好心人捐獻的血液救了母親的生命。母親也告誡他:“這些人的恩情我們不能忘,要還!”
李夢濤一直在找這樣的機會。1999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經(jīng)過武漢商場看到一輛獻血車,沒有絲毫猶豫就上車獻血,之后一直堅持獻血。到2004年,他覺得自己身體條件好,又選擇了獻血次數(shù)更多的成分獻血。2011年“五四”青年節(jié),他用第100次獻血作為禮物,迎接孩子的降生。
“一個人N次獻血比不上N個人一次獻血”。 這是李夢濤常掛在嘴邊的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獻血,才能保證日益增加的臨床用血需求。從 2007年開始,他自覺進行無償獻血宣傳,還把自己經(jīng)營的汽配城門店改成獻血宣傳屋,帶動多位親友長期獻血。
李夢濤說,自己的經(jīng)歷說明,血液對生命如此重要,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來的生命。他將懷著感恩之心把無償獻血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