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鹽公益訴訟案 被告要賠款131萬
2018-10-19 13:32:00 來源:
  廣東省消委會昨天召開信息通報會透露,“假鹽系列公益訴訟案”四宗案件全部審結,被告合共被判賠償131.4萬余元,這創(chuàng)下國內公益訴訟賠償金額最高紀錄。
  據介紹,“假鹽系列公益訴訟案”最后一案已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法院支持省消委會的訴求,判令彭某勝等7名被告支付賠償金共1146463.3元、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道歉。
  至此,由廣東省消委會提起的“假鹽系列公益訴訟案”四案全部審結。加上前三宗案件判賠的167480元,“假鹽系列公益訴訟案”四案合共判賠金額131.4萬余元(其中已抵扣刑事罰金16.6萬余元)。
  廣東省消委會透露,由于判賠金額超過百萬,該案同時成為賠償金額最高的消費公益訴訟案例,創(chuàng)下了新的紀錄。被告在判決規(guī)定期限內沒有提起上訴,該案目前已正式生效。包括僅是提供生產場地和被雇傭勞動的參與者在內的15名被告為此付出沉重代價,食品犯罪行為得到有力懲戒、震懾。
  2017年4月,廣州市人民檢察院向廣東省消委會發(fā)出四份《檢察建議書》,建議省消委會就四宗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2017年10月,經調查研究、審慎考慮,廣東省消委會分別就彭某勝等人生產銷售、銷售假冒偽劣食鹽產品,分別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四宗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提出判令被告承擔共計1480243.4元賠償金、在省級以上新聞媒體上向消費者公開道歉等訴求。
  2018年5月,廣州中院對其中三宗進行一審判決,判令三案合共8名被告共須支付賠償金167480元,標志著消協(xié)組織關于公益訴訟的賠償性請求首次獲得法院支持,開創(chuàng)全國先河。
  據介紹,自新消法賦予消協(xié)組織公益訴訟職責以來,全國已提起消費類公益訴訟13宗,廣東省消委會提起7宗,占比超過五成。全國判決勝訴6宗,廣東消委會勝訴5宗(還有兩宗在審理),廣東公益訴訟工作領先于全國。
  廣東省消委會表示,廣東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取得的成績得益于廣東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得益于檢察機關與消委會的協(xié)作配合,得益于中消協(xié)、省工商局、地方法院等部門,以及媒體、律師、消費者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典型案例

  起訴賣毒海鮮商家

  首次向仍營業(yè)的企業(yè)市場主體提起公益訴訟
  深圳79號漁船海鮮飯店多次銷售有毒有害的海鮮產品,2018年10月15日,廣東省消委會就此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提出判令被告在媒體刊登道歉聲明,承擔195900元懲罰性賠償金等訴求。
  10月18日,廣東省消委會召開信息通報會透露,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2016年12月,深圳市羅湖區(qū)人民檢察院就其立案調查的一宗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存在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被侵害的情形,向省消委會發(fā)出《檢察建議書》,建議省消委會就本起案件依法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省消委會認為:被告在2016年期間,連續(xù)多次被執(zhí)法人員檢出其銷售的海鮮產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質,甚至在收到監(jiān)管部門的檢驗結果,明知供貨商提供有毒有害海鮮產品的情況下,亦未采取更換供貨商、加強自檢等有效措施,仍繼續(xù)購進、銷售相關產品,其行為侵害了不特定多數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侵犯了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權。
  廣東省消委會表示,為打擊侵害消費者的行為,維護公共利益,省消委會決定就該事件提起賠償性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廣東省消委會透露,考慮到本案被告所實施的侵權行為已持續(xù)一段時間,受損害消費者較多。同時,食品不同于其他產品,證據難以采集和保存,對人體健康的損害也難以評估。因此,廣東省消委會按照《食品安全法》有關規(guī)定,請求法院對被告處以銷售價款十倍的懲罰性損害賠償。
  同時,省消委會根據刑事卷宗中查獲的被告采購報表及臺賬記錄,并結合被告運營負責人賴某等人刑事訊問筆錄,計算出被告所銷售的有毒有害海鮮產品合計銷售價款達19590元,提出被告承擔195900元損害賠償金額,并建議該賠償金由法院代管,用于賠償主張權利的受害消費者,若在規(guī)定期限內無消費者主張權利,則上繳國庫。
  據介紹,本案與以往的賠償性訴訟案例不同點有三:此案例所訴主體是一家大型餐飲服務公司,屬于仍在正常營業(yè)的企業(yè)市場主體,同以往基本是獨立的個體戶不同;本案被告在監(jiān)管部門多次對其銷售的花螺及有關貝殼類產品進行抽檢,多次告知檢出國家禁止添加物質氯霉素時,仍繼續(xù)購進和銷售,有明知故犯、放任違法的嫌疑;本案要求“判令被告在人民日報、南方日報、深圳特區(qū)報、中國消費者報等四家報紙第一版面連續(xù)分別刊登不少于十次的公開道歉聲明”,并且將此訴求放在第一位。
  專家點評

  “三升三降”確保失信成本大于實際收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教授表示,為廣東省消委會的工作由衷點贊,他認為廣東這幾件公益訴訟起到了“三升三降”的功能,即提升了企業(yè)的實際成本,降低了實際收益,確保失信成本大于實際收益;提升消費者維權收益,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確保維權收益高于維權成本;提升守信收益,降低守信成本,確保守信收益高于守信成本。
  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蘇號朋表示,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剛剛起步,但廣東消委會提起的懲罰性賠償之訴,直接推動公益訴訟進入高級階段。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友根認為,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尚在論證研究階段,提起的訴訟并不多,但廣東卻大膽嘗試了多宗懲罰性賠償訴訟,廣東消委會的這種擔當和勇氣十分可貴,非常了不起。
  著名民法專家、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會長河山強調,研討公益訴訟中的懲罰性賠償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廣東消委會的公益訴訟案例可以列入3·15典型案例。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