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如皋法院獲悉,該法院近日對某百貨商行與某酒類商行“海之藍”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作出一審判決,判令雙方解除合同,責令被告賠償原告5萬元,并駁回被告的反訴請求。
2014年10月,如皋某酒類批發(fā)商行經營者王某找到某百貨商行經營者黃某,說自己有一批“海之藍”白酒,問對方是否需要批發(fā)銷售。在得到王某承諾“假一罰萬”的情況下,黃某就從王某那里批發(fā)了30箱酒在自己的店里銷售。
此后,顧客宋某花7000元從黃某店里購買了這批“海之藍”白酒10箱,懷疑這些酒不正宗,就向工商部門舉報。
當天,黃某即通知王某到其倉庫處理賠償糾紛,并要求王某在同一批號未出售的18箱“海之藍”包裝箱上簽字確認。黃某撥打110報警,公安出警后到場錄影存證。2014年10月27日、29日,如皋工商局分別對黃某經營的商行處的該批號20箱“海之藍”白酒及已售出的10箱同批號“海之藍”白酒予以扣押。
洋河酒廠鑒定人員對這批30箱白酒進行鑒定,認定這批白酒是假冒商品。
宋某與黃某因賠償問題多次協(xié)商未果,于2016年10月再次發(fā)生糾紛,最終在派出所的協(xié)調下雙方達成賠償協(xié)議,由黃某商行一次性賠償宋某5萬元,并履行完畢。
據(jù)此,黃某經營的百貨商行將王某經營的酒類商行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損失5萬元。被告辯稱,其出售的不是假酒,同時,被告提起反訴,要求原告給付案涉30箱的“海之藍”白酒款18000元。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如皋工商局先后兩次扣押的共計30箱“海之藍”白酒批號相同,雖然被告出具給原告的銷售清單上未注明批號,但王某在18箱該批號的“海之藍”白酒箱上簽字,應視為自認;結合原、被告雙方的短信記錄、出警錄像等,能夠形成證據(jù)鎖鏈,足以證明被扣押的30箱“海之藍”白酒系被告商行出售。
法院認為,被告商行不能提供該批白酒的合法進貨渠道和合法手續(xù),應認定這30箱“海之藍”為假冒產品。原、被告雙方形成的買賣合同合法有效,但因被告實際銷售的白酒為假冒產品,現(xiàn)原告要求解除合同,應予支持。
法院認為,原告賠償顧客宋某5萬元,并在賠償后向被告追償,應予以支持。因雙方合同已經解除,被告要求原告支付酒款缺乏合同依據(jù),不予支持,且案涉白酒已被工商部門扣押,原告無法返還,對此亦無過錯,故不負責任。據(jù)此,如皋法院作出上述判決。被告提起上訴,南通中院依法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