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團體標準出臺,專家:陽澄湖的蟹不是就一定好
2018-08-29 14:30:00 來源:澎湃新聞
  一年蟹季即將開始。
  8月28日,《中華絨螯蟹商品蟹標準》在上海發(fā)布。這份團體標準由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光明特種水產有限公司、上海崇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起草。標準起草人之一,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吳旭干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表示,并不是陽澄湖的蟹就一定好,其更多是品牌效應。而擬定這份標準,就是剝離各種因素,按照大閘蟹本身特點分出五個等級。“螃蟹好壞并不是按照產地分的,分這個等級,就是告訴大家,什么地方都有好蟹,也有差蟹。不用執(zhí)著于某一個產區(qū)。”吳旭干說道。
  中國高級水產工程師,原江蘇省陽澄湖大閘蟹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楊維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1993年,全國大閘蟹產量僅1.75萬噸,2015年這一數(shù)量增加到82.3萬噸,2016年又減少至81.21萬噸,2017年與之基本持平。陽澄湖大閘蟹的產量,前幾年基本維持在2000噸左右。這幾年,因為拆除圍網、保護環(huán)境等舉措,基本穩(wěn)定在1500噸左右。
  也就是說,每年80余萬噸的大閘蟹產量,只有千余噸產自陽澄湖。但不管在電商、超市或者專賣店、餐飲店,陽澄湖大閘蟹的招牌所處可見。因為價格可以翻倍,也造成每一年外地蟹上市前到陽澄湖中“洗澡”上市,甚至直接貼上陽澄湖大閘蟹標簽就開賣。
  “在陽澄湖養(yǎng)蟹的,每年到我們這低價收蟹,當陽澄湖蟹賣,賣一百多塊錢一斤,同樣的蟹,我們自己拿到市場去賣,最多也就賣七八十元一斤。”江蘇興化一名不愿具名的大閘蟹養(yǎng)殖戶透露,這些年市場上逐漸養(yǎng)成陽澄湖大閘蟹一家獨大的格局。“不是其他地方蟹不好,而是沒有名氣。這對養(yǎng)殖戶積極性打擊極大。”該人士說道。
  “做大閘蟹等級標準,我們其實準備了很多年。”吳旭干多年研究大閘蟹,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不管什么產地的大閘蟹,看他的好壞,無非是看規(guī)格大小、肥美度、營養(yǎng)成分和味道。所以他們在起草大閘蟹標準時,將體重、感官指標、可食率、肥滿度、肝胰腺顏色指標、可食組織中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指標、安全衛(wèi)生指標等作為參考標準,將大閘蟹從特級到四級分為五個等級。
  “這就和很多標準化商品一樣,品牌歸品牌,等級歸等級,不同等級對應不同價格,而不僅僅用產地劃分好壞。”吳旭干稱,大閘蟹行業(yè)因為長期標準缺失,亂象不斷。這個產業(yè)發(fā)展至今,需要規(guī)范,消費者也需要簡單易行的方法來鑒定買到的蟹好壞。吳旭干說,此后他們將根據(jù)標準的實施情況,申報行業(yè)標準。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