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 :“蘋果滯銷”,誰在制造“悲情”?
2018-05-10 16:26:00 來源:
【山西臨猗縣政府針對“臨猗蘋果滯銷”發(fā)聲明】多個電商打“悲情牌”不當營銷
  5月7號,山西臨猗縣政府的一份聲明引起媒體廣泛關注,這份聲明多個電商發(fā)布“臨猗蘋果滯銷”的營銷策劃,利用打“悲情牌”營銷臨猗蘋果,給當地果業(yè)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臨猗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栽植水果的最佳適宜區(qū)。目前,臨猗縣果林面積已達到100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產縣,有70%的農民從事果業(yè),其中蘋果占到果品總產量的80%以上。
  但山西臨猗最近之所以成為新聞熱點,是因為許多網絡公眾號都在說他們那里的蘋果嚴重滯銷。
  名為“伍畝田”的公眾號這樣說:果農急哭!7旬老人40斤蘋果僅賣12元,每斤僅0.3元!產地深度走訪,4000萬斤蘋果滯銷,與時間賽跑,懇請愛心傳遞!
  名為“六畝田地”的公眾號這樣說:心疼!臨猗百萬斤蘋果因“丑”而滯銷,果農欲哭無淚,請求支援!
  甚至一些公眾號還特別提到,為了了解真實情況,他們前往臨猗縣實地考察。而通過他們的調查,臨猗的滯銷問題可以說相當嚴重!在其展示的信息中,有一堆堆爛在地里的蘋果,有果農悲傷落淚的神情,甚至還有無奈砍果樹的情況。
  記者:“大哥,為啥把蘋果樹砍了?。?rdquo;
  果農:“不賣錢啊,還賠錢。”
  記者:蘋果樹砍了,種什么啊。
  果農:還不知道,反正不種蘋果樹了。
  這些公眾號還強調,這些蘋果一定要在5月1號當地果庫清庫前賣掉。正因此,這些平臺開始組織進行“愛心義賣”。
  六畝田地公眾號負責人:沒有去現(xiàn)場,是分銷商寫的文章放到平臺上,我們就是為了愛心,虧本參與這個事。
  根據《深圳特區(qū)報》的報道,在一家企業(yè)發(fā)起的愛心助農義賣活動中,得到深圳市民網友的大力支持,23小時內就賣出了20萬箱蘋果。還有電商平臺在這場活動中共賣了100多萬箱蘋果。但這些獻愛心買回的蘋果,卻讓購買的人很傷心。
  杜女士:為了獻愛心買的,買回來4分之一都是壞的,還有很多黑點、長得特別丑。

  而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就在5月7號,山西臨猗縣政府針對“臨猗蘋果滯銷”不當營銷方式發(fā)表了聲明,表示多個電商發(fā)布“臨猗蘋果滯銷”的營銷策劃,利用打“悲情牌”營銷臨猗蘋果,給當地果業(yè)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
  山西省臨猗縣果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 楊勇:咱們這兒根本不存在滯銷。為什么,因為我們還有3個果汁加工廠,所以我們這個蘋果從來都不會存在滯銷。
  記者:以前有沒有過滯銷。
  山西省臨猗縣果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 楊勇:從來沒有過滯銷。

  【山西臨猗縣聲明“臨猗蘋果滯銷”系不當營銷】4000萬斤蘋果滯銷 消息從何而來?
  “一年的收入就靠著這點蘋果,不賣出去,孩子學費都成問題!”
  “我家有五萬斤蘋果,至今一個也沒賣出去,求好心人幫忙賣一下!”
  已經七十多歲,兩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年邁的老倆口在家靠打理幾畝蘋果園維持生計。
  今年4月11號,公眾號“五畝田”發(fā)表網文:“果農急哭!7旬老人40斤蘋果僅賣12元,每斤僅0.3元!產地深度走訪,4000萬斤蘋果滯銷,與時間賽跑,懇請愛心傳遞!”,引起了山西交通廣播電臺記者申文超的注意,山西臨猗竟有4000萬斤蘋果滯銷?他帶著疑問趕往臨猗縣,一探究竟。
  山西交通廣播電臺記者 申文超:首先,對于滯銷的情況,是否存在?
  采訪中,臨猗縣果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楊勇,否認了蘋果滯銷的問題,也不知“五畝田”所說的4000萬斤蘋果滯銷的這一數據,從何而來?
  隨后,記者也找到“五畝田”提到的七十多歲的當事老人。劉長福表示,在五畝田電商平臺發(fā)布的圖片和視頻,都是村里一個叫杜曉的果商,教他拍攝時這么說的。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村民 劉長福:我是被安排的……
  號稱專賣綠色農產品的電商平臺——“五畝田”,發(fā)布這篇文章的依據又是什么呢?我們的記者也聯(lián)系上了“五畝田”的負責人。
  “五畝田”電商平臺CEO 王成洲:杜曉聯(lián)系到平臺說滯銷,有員工去調研確實存在,所以就開展了這個公益行動。
  杜曉,是臨猗縣的一位蘋果購銷商。他在聯(lián)系電商平臺時,出具了印有“臨猗縣角杯鄉(xiāng)人民政府、臨猗縣果業(yè)發(fā)展中心和臨猗縣角杯鄉(xiāng)石彪村村民委員會”公章的文件,文件中明確表示“傳統(tǒng)銷售渠道補款,農民收益受到很大影響,出現(xiàn)了滯銷,我縣特委托五畝田電商平臺,幫助銷售蘋果。”
  杜曉在接受山西交通廣播電臺的采訪時承認,他和“五畝田”這家電商企業(yè)確實是商業(yè)合作關系。并對上述問題作出了回應。
  記者:您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臨猗縣石彪村購銷商 杜曉:供貨。到現(xiàn)在已經合作了有三年了。

  記者:4000萬斤怎么來的?
  臨猗縣石彪村購銷商 杜曉:不知道,編的吧?這是人家的營銷手段,這也沒有錯啊?在網上這幾年炒的挺火啊,好多地方都這樣做了。效果很好啊。
  而對于公章問題,杜曉也承認自己在蓋章過程中存在“偷梁換柱”的行為。
  臨猗縣石彪村購銷商 杜曉:鄉(xiāng)長說改了,當時我拿了兩份,蓋章的時候好像蓋錯了,蓋在了這份上,改過的好像沒有蓋。
  在“五畝園”所發(fā)表的文章中明確提到:“18天,117萬箱,995萬斤蘋果……”電商平臺,搞的真是公益活動不獲利嗎?

  山西交通廣播記者:我算了一筆賬,一箱大概掙一塊錢,現(xiàn)在銷售了一百多箱,可能這一單就賺了上百萬。
  “臨猗蘋果滯銷”誰在制造“悲情”?


  原來,所謂的公益行動,并非真的公益,通過一張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營銷的整個過程:果農將蘋果賣給當地蘋果購銷商,購銷商找到電商形成合作,通過拍悲情視頻,偷梁換柱蓋公章等方式,然后產生了營銷效果,最終誰來埋單?自然是消費者了。那么應該怎樣來看待這種所謂的公益營銷,它又會帶來哪些危害,來聽一聽專家的分析。
  “農產品滯銷” 誰在制造“悲情”?
  其實,在這里我們詳細剖析的臨猗蘋果滯銷事件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在不少地方都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而且因此受到傷害的還不僅僅是消費者。

  進入2018年,農產品滯銷,仍頻頻進入公眾視線。一提到滯銷,恐怕不少人記得:三年前,因為價格低、收購少,造成不少農民牛奶滯銷,不得不含淚倒牛奶、殺奶牛。
  記者:每天要倒多少?
  奶農:每家每戶要倒一千多斤。
  奶農:有的到了5毛錢一斤,價格比礦泉水還低。
  奶農:懷孕的牛,賣了殺了,一殺就殺兩頭牛,人家都不愿意,心疼得很。
  滯銷、滯銷總是滯銷,信息閉塞、天氣原因、扎堆上市,種種原因,造成一個結果——“價格跳水”,或者就算“垃圾價”也還是無人買。
  如今,自從有了“互聯(lián)網+”,電商平臺開始扮演“救市”角色。但是,一旦連上“互聯(lián)網”,有的人卻動起歪腦筋。
  記者:那你當時為什么就是沒有說明喂豬的那個梨是壞掉的?
  村民:心里也很著急,后來說替廣大農戶做做宣傳。
  這是2014年11月,《河南南召晚秋黃梨銷售難,果農忍痛喂豬》這一消息在網絡流傳,但愛心人士趕到南召卻發(fā)現(xiàn):和這次山西臨猗“蘋果滯銷”套路一樣,也是夸大事實的假消息!
  河南濮陽客商 劉湘軍:我準備拉十噸。
  記者:收購到十噸了嗎?
  濮陽黃梨收購商: 沒有。
  記者再次在某電商平臺搜索“滯銷大爺”,結果多達數十種商品,產地、品種各有不同,大多帶有“義務助農”、“幫幫我們”等標題。就像我們“買家秀”總是和“賣家秀”相去甚遠一樣,互聯(lián)網,因其“虛擬”、“隱蔽”、真假難辨,卻被某些人借用為“透支同情心”的工具。
  拋開道德考量,農產品出現(xiàn)滯銷時,是不是借電商平臺就“一電就靈”解決問題呢?
  前年5月,“廣東徐聞菠蘿”滯銷事件,某網店以29.9十斤包郵,發(fā)起助農義賣,1天賣出60萬斤。然而,大量用戶收到了變質菠蘿。一件“正能量”的義舉,結果三敗俱傷:農民沒有掙錢、背上罵名;商家費力又賠本;消費者這邊,差評退款滿天飛。
  陳如約:這次活動太魯莽了,我們都覺得很可惜,一家店被關了倒閉了,但是作為農民來講也很慘,一畝地虧4000元,如果種100畝就虧40萬,真的沒有誰是得益方的。
  “悲情”營銷換不來真情和長久利益


  在這里,我們真的要提醒商家,靠悲情綁架公眾愛心的行為永遠換不來真情,公眾號不是利用公眾的號,不正當營銷手段帶不來長久的利益,最終只能有害正常的市場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最終沒有贏家。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