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小吃的美妙記憶 逛京城廟會吃傳統(tǒng)小吃才正宗
2018-02-21 14:30:00 來源:
“九叩默禱萬事愿,則靈無處不廟堂。”在北京過春節(jié),逛廟會自然少不了。如今逛廟會,可以吃到新疆的烤串、海南的椰子、廣東的點心,不過只有老北京傳統(tǒng)小吃,方能體現京城廟會的韻味。冰糖葫蘆、驢打滾、杏仁茶、灌腸、炸豆腐、奶油炸糕、褡褳火燒……這些傳統(tǒng)食物在提供美味的同時,也復蘇了京城百姓的溫暖記憶。
  美味記憶
  穿新衣,戴新帽,手拿糖葫蘆,跟父母逛廟會,對于80后北京姑娘小安來說,這是兒時過年最歡樂的畫面之一。如今,她也會帶著自己的孩子逛廟會。“廟會人特別多,特別擁擠,但不去就覺得少了點什么,可能就是過年的儀式感。”小安說,現在廟會食物變得更加豐富,但對于她來說,吃一串糖葫蘆,來一份驢打滾,才是正宗的過年方式。
  “舌頭是有記憶的,小時候吃過什么,那份味道就會一直留存著。”年近60歲的張女士家住北京石景山,糖耳朵是她最喜歡的老北京小吃。糖耳朵用紙包著,抱在手里很有分量。如今糖耳朵隨處可買,而對張女士來說,從前的味道是無法取代的,“物以稀為貴嘛,以前少,能吃上就是幸福的。”
  廟會小吃趣聞
  ●冰糖葫蘆 從前不用竹簽串
  冰糖葫蘆是老北京廟會上最常見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記述,冰糖葫蘆以信遠齋所制為最精,不用竹簽,每一顆山里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干凈,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
  今天,梁實秋筆下的散裝冰糖葫蘆尤可見,但更多如《燕京歲時記》里記載,是用竹簽串起,把山里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等蘸以冰糖,吃起來“甜脆而涼”。
  “熬糖是最關鍵的,好的糖要咬起來咯嘣脆,不粘牙。”做了近十年冰糖葫蘆的老宋說,以前會推個自行車走街串巷,現在租個鋪位,可以現做現賣。
  ●糖耳朵 形如耳朵甜如蜜
  糖耳朵又叫蜜麻花,形如人的耳朵,質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前人也驚呼“耳朵竟堪作食耶?”并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
  糖耳朵形狀有趣,好吃的小孩拿起一個,會吃得滿臉糖漬。“記得小時候過年,姥姥會帶我去南鑼鼓巷的一個胡同里買糖耳朵,等不及到家,在路上就要吃起來。”80后北京姑娘小葉說,現在吃糖耳朵會講究甜度適中,但最甜膩的記憶還是小時候的。
  ●驢打滾 名字來由有傳說
  “驢打滾”是廟會集市中必售的食品,制作分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
  “驢打滾”是個有趣的名字。其名字的由來有多種傳說,一種流傳是慈禧想嘗鮮,御膳房的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jiān)無意將大廚給慈禧做的新美食,碰進了裝滿黃豆面的盆里,慈禧嘗后大喜,問名字,大廚想起小驢兒,遂脫口而出“驢打滾”。
  ●杏仁茶 貴奢食品入民間
  冬日逛廟會,喝上一碗熱乎的杏仁茶最愜意不過。杏仁茶最初由宮廷傳入民間,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喝上。《紅樓夢》里就有描寫,元宵節(jié)面對一份長長的夜宵名單,賈母獨喜杏仁茶。
  杏仁茶如今已經變得尋常,其又稱“杏仁酪”、“杏酪”。根據清初朱彝尊《食憲鴻秘》中記載,杏仁茶制作十分講究,先將甜杏仁用熱水浸泡,加入一撮爐灰使蛋白質凝固,入水冷卻,去除“奶”皮,用清水漂凈,再倒入清水,用布袋濾掉渣子,將杏仁汁煮熟即可。
  ●灌腸 紅粉煎制回味長
  將煎好的灌腸蘸上蒜汁,用小竹簽扎著一片片吃,是老北京最喜歡的灌腸吃法。廟會上,以及過去的北京街頭,常有小販挑擔販賣。在老北京人的記憶里,總有那么幾家鋪子賣的灌腸風味獨特,回味悠長。
  《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據介紹,傳統(tǒng)灌腸的做法是把淀粉加紅曲灌到豬腸子里,而如今北京廟會、集市上賣的灌腸多是用淀粉加紅曲,但不再用豬腸子,而是團之為腸形,蒸熟成“粉灌腸”。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