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廖仕祺
通訊員 劉姍姍
男子下肢乏力,以為是中風,就醫(yī)后意外查出顱內藏了兩個動脈瘤,隨時有破裂出血的風險,近日,武漢市中心醫(yī)院顱內動脈瘤專病中心的神經外科專家團隊為他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通過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為患者順利拆除兩個“顱內炸彈”。
來自黑龍江的張先生今年59歲,平時喜歡抽煙喝酒。從半年前起,他出現雙下肢乏力,一開始并未在意,后來癥狀逐漸加重,在武漢生活的女兒將他接過來后,近期帶他到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后湖院區(qū)就診。經檢查顯示,患者并非中風,磁共振血管成像意外查出顱內動脈瘤。經過進一步腦血管造影檢查,明確患者顱內同時存在兩個動脈瘤,其中一個為右側后交通的動脈瘤,大小約7毫米,另一個為右側椎動脈夾層動脈瘤。這兩個瘤體就好比是兩顆埋在顱內的“不定時炸彈”,尤其是右側后交通的動脈瘤,破裂風險較高,一旦破裂,將對患者的生命造成極大威脅。同時,患者還查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其中右下肢閉塞較為嚴重。
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神經外科專家團隊仔細分析病情,充分評估手術風險后,決定為患者實施分期手術。一期首先盡快處理破裂風險較高的右側后交通動脈瘤,并制定了個體化的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方案。近日,神經外科陳文主任醫(yī)師、何苗主治醫(yī)師、黃偉主治醫(yī)師為張先生分期實施了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埋藏在顱內的兩顆“炸彈”先后被順利拆除。由于張先生右下肢血管閉塞嚴重,血管外科專家團隊還通過介入手術植入支架打通了閉塞血管,術后,患者下肢乏力癥狀也明顯緩解。
該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俊介紹,顱內動脈瘤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腫瘤,它是由于動脈管壁薄弱,在血流的沖擊下,血管壁形成的瘤樣凸起。顱內動脈瘤多半是天生的,與血管先天發(fā)育異常有關,也有部分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血壓增高等因素造成的。在顱內動脈瘤破裂之前,很多人都沒有任何癥狀,但它就像在體內藏著一顆“不定時炸彈”,在重體力勞動、咳嗽、用力排便、情緒激動等誘因下容易發(fā)病。如果顱內多發(fā)動脈瘤,即顱內同時存在2個或2個以上動脈瘤,病死率和致殘率比單發(fā)性動脈瘤更高。
據了解,武漢市中心醫(yī)院成立了顱內動脈瘤專病中心,由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影像診斷科、麻醉科、麻醉科、放射介入中心、超聲診斷科、營養(yǎng)科、康復醫(yī)學科等多學科專家團隊組成,為患者提供檢查評估、血管介入手術、術后康復等一體化全流程管理,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精準、有效的治療。
專家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顱內動脈瘤家族病史、長期抽煙、酗酒等人群是顱內動脈瘤的高危人群,平時要做好定期體檢篩查,以便及早發(fā)現顱內動脈瘤。避免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積極控制血壓,避免血壓大幅度波動,戒煙限酒,生活作息規(guī)律。一旦發(fā)現存在顱內動脈瘤,應及時前往醫(yī)院就診,避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險。
(武漢市中心醫(yī)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