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爺爺是一名老兵,我從小就聽著革命英雄的故事長大,能把這些故事講給成千上萬的人聽,我很自豪?!?/p>
——青山區(qū)吉林街小學六年級學生王興泉
“紅巷苗苗”志愿者團隊成員王興泉(右一)給游客作講解。記者許魏巍 攝
3月4日上午,江城風和日麗,春意盎然。武昌紅巷武漢革命博物館大門前,陸續(xù)迎來了一批批參觀的游客。
400多米的武昌都府堤路被稱為“紅巷”,這里集中了武漢革命博物館下轄的武昌中央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中共五大會址等多處革命舊址和紅色教育基地,不僅是百年黨史的重要見證,更是武漢市著名的“紅色名片”。
青山區(qū)吉林街小學六年級學生王興泉、武昌區(qū)棋盤街小學候補街校區(qū)四年級學生陳顥煜也早早來到了紅巷,他們是武漢革命博物館的“紅巷苗苗”,每逢節(jié)假日和周末,“紅巷苗苗”們在這里為游客提供義務(wù)講解服務(wù)。
稚嫩童聲講述紅色歷史
有游客聽完眼眶濕潤
“紅巷苗苗”志愿者團隊王興泉給游客作講解。記者許魏巍 攝
身穿紅馬甲,頭戴麥克風,肩挎擴音器……4日上午,武昌紅巷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苗苗”們上崗了。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痹诿珴蓶|舊居紀念館,王興泉說起“鐵骨柔情夏明翰”的故事,聲音抑揚頓挫,表情變得嚴肅認真起來,稚嫩的童聲加上充滿感情的講解,引來了眾人的陣陣掌聲。
武昌都府堤41號是毛澤東一家居住的地方。“紅巷苗苗”陳顥煜聲情并茂地講解毛澤東和夫人楊開慧在這里生活、指導(dǎo)革命工作的情形,當講解到楊開慧烈士為革命英勇犧牲時,陳顥煜語氣哽咽,參觀的游客無不動容,有的人眼眶都濕潤了。
來自陜西省西安市的張先生動情地表示,沒有想到武漢革命博物館有這樣優(yōu)秀的小小講解員,孩子們講得太投入了,這些革命故事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武漢革命博物館副館長張帆稱,武漢革命博物館2022年整合資源,傾力打造“我在紅巷講黨史”紅色IP,無論是由社區(qū)離退休干部群眾、在校大學生分別組成的“紅巷爺爺”“紅巷青馬”志愿者,還是2000余名“紅巷苗苗”志愿者,都是紅巷的寶貴資源,是講好紅色故事的重要力量。
六年級小學生已當了4年志愿者
“讓更多人了解武漢紅色文化”
今年12歲的王興泉目前在青山區(qū)吉林街小學讀六年級,別看他年紀不大,但成為“紅巷苗苗”已經(jīng)快4年了,2019年7月至今,王興泉已累計服務(wù)游客10000多人次,講解服務(wù)超過570小時,成為武漢革命博物館志愿服務(wù)“參與度最高”“觀眾滿意度最高”的小學生志愿者講解員。
2019年暑假,王興泉在車上偶然聽到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苗苗研學營”正在招募志愿講解員,便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我的太爺爺是一名老兵,我從小就聽著革命英雄的故事長大,能把這些故事講給成千上萬的人聽,我很自豪?!?/p>
從二年級暑假開始,王興泉只要有空,就在家中反復(fù)練習,講解詞記不住,他便要爸媽將講解詞錄下來,用錄音機隨時聽;初次上場難免有些膽怯,王興泉便把親戚當成游客,一遍又一遍講解……博物館游客不多的時候,王興泉抓住時機進行模擬講解,練習站姿、手勢、語速、體態(tài)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講解,故事就像長在腦袋里一樣,面對游客王興泉能熟練使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娓娓道來。
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49名小學生走進“紅巷苗苗研學營”
“紅巷苗苗”志愿者團隊陳顥煜(左一)給游客作講解。記者許魏巍 攝
4日上午,武漢革命博物館最新一期“紅巷苗苗研學營”正式開營,來自吉林街小學、光谷六小、沈陽路小學等10多所學校的49名小學生,成為“紅巷苗苗研學營”的營員,接受嚴格的選拔和為期一周的培訓后,營員如順利通過考核,將成為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苗苗”,開啟義務(wù)講解志愿服務(wù)。
8歲的涂思涵是沈陽路小學三年級五班的學生,此前曾做過小小講解員,了解不少革命故事。涂思涵表示,自己對成為“紅巷苗苗”非常有信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在開營儀式上,72歲的“紅巷爺爺”鄧廣東也來到了現(xiàn)場,指導(dǎo)小營員們學習講解。
鄧廣東是湖北省紡織物資總公司退休職工,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鄧爺爺。講解紅色故事,鄧廣東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在講述英雄人物時,他喜歡加進來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讓一個個歷史人物“活”起來,更加生動,參觀的游客聽后有不一樣的收獲。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在武漢革命博物館,老、中、青三代人接續(xù)將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也持續(xù)閃光。
人物小傳:
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苗苗研學營”自2016年開營以來,已培養(yǎng)2000余名“紅巷苗苗”;“紅巷苗苗”積極參加“紅色課堂進校園”“我在紅巷講黨史”文藝宣講、“我們的節(jié)日”等武漢革命博物館品牌社教活動,平均每年提供義務(wù)講解1400余場次,累計服務(wù)觀眾10萬余人,是紅色精神的傳承者、紅色文化的傳播者,用行動展現(xiàn)了當下少年該有的模樣。
(長江日報記者李愛華 通訊員熊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