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老合肥的“五條馬路”去哪了……
2022-10-08 10:48:00 來源: 合肥日報
  路,是簡單的,又是復(fù)雜的。它被賦予了太多象征意義,或推陳出新,或無中生有。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于一座城市來說,路,意味著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意味著發(fā)展變遷、更新成長。
  路,還是一面鏡子。 從昔日的“五條馬路”到如今的“上天入地”,一條條道路的延伸和拓展,映照著合肥這座城市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金寨路快速化改造主線橋。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路并不叫“路”
  路是什么?它連接一代人的昨天與今天
  剛剛,新中國度過了自己的73歲生日。73年前,合肥又是一個什么模樣?
  時隔日久,“ 老合肥”周有林已經(jīng)記不清了,頭腦中那些輪廓也逐漸變得模糊。
  “五平方公里五萬人,五條馬路五盞燈。”但凡了解一點合肥歷史的人,大概率知道這一“典故”。
  這句話頻頻見諸報端,或“登陸”各大新媒體平臺,被用來形容合肥當年的貧瘠與落寞。
  短短15個字,但內(nèi)涵深刻,分別描述了合肥城區(qū)面積、人口、道路及其附屬設(shè)施情況。因此,很多人用“縣城”來定義這座城市的過往。


  1995年拍攝的淮河路。閆煒 攝


  2021年拍攝的淮河路步行街。廖宇翔 攝
  城市變大了,人口增多了,霓虹燈亮了……今非昔比,如今的合肥再也不是當年的合肥。 不過,依然有一些東西在牽扯合肥人的心。
  時光遷徙,歲月雕琢。曾經(jīng)日夜陪伴的“五條馬路”去哪了?當然,似乎很難有人分清,這“五”究竟是實數(shù)還是虛指?
  老馬識途,老人知事。說起這“五條馬路”,今年已經(jīng)77歲的周有林仿佛有些“不知事”了。“那個時候沒有這樣的說法,‘五條馬路’估計是后人總結(jié)的。”
  解放前后,新舊兩個合肥,他都親身經(jīng)歷。跟著父母,從長豐舉家遷至合肥,定居在今天的義倉巷附近。那一年,周有林兩歲。
  兩年后,合肥迎來解放。年幼的他對合肥當年的道路沒有特別的印象,只是迷迷糊糊地記得:大路叫“街”,小路叫“巷”,反正不叫“路”。
  “比如有西大街、前大街、后大街、東大街,好像還有北大街、南大街。那五條馬路,不知道說的是不是這些路?”閉上眼睛,掰著手指,周有林努力將那些“街”從腦海深處“撈”出來。
  這些“街”歷經(jīng)了哪些變化?最后的“歸宿”在哪?又會以怎樣的面貌重新示人?時至今日,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jīng)很困難了。
  根據(jù)《合肥市志》等相關(guān)史料,西大街、前大街、小東門街,自西向東,組成了今天的長江中路。與長江中路類似,淮河路自西向東,由無名街、文昌宮街、東大街組成。
  后大街歷程曲折,路名不斷更換,最終演變成安慶路。北大街后來分成了兩段,北段是拱辰街,南段是宿州路。南大街,可能就在今天的徽州大道一帶。
  從“街”到“路”,一字之變,連接的是一代人的昨天與今天。
  一部城市發(fā)展史,一部道路建設(shè)史。路,逐步成為城市成長的見證者、參與者、書寫者。


  1978年航拍的蕪湖路包河公園。黃欣 攝


  2022年拍攝的包公園。王牌 攝(圖源:安徽圖片網(wǎng))
  《合肥市志》記載,1938年,入侵合肥的日軍,修建了一條自火車站至老城區(qū)(威武門)的軍用道路,晴天可通汽車。
  正是沿著這條土路,194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合肥城,千年古城回到人民懷抱。合肥和平解放,被新華社譽為“繼北平和平解放后又一偉大勝利”。
  “路”不驚人,意義重大。1949年4~5月,市政府建設(shè)科組織人力鏟除荒草,對這條土路進行重新鋪筑。修建后,路基寬6米左右,路面寬3.6米。
  這就是勝利路,通往盛世繁華的勝利路。
  “打破一個舊世界,建設(shè)一個新世界。”有了勝利路,才有了日后的和平路、繁華大道、錦繡大道……
  一座城市,一條條道路,骨骼與血脈,軀干與靈魂!


  1995年11月拍攝的勝利路北延至老火車站。劉長路 攝


  今日的勝利路夜景。(圖源:瑤海發(fā)布)
  “家門口的壽春路,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由柳木巷、同春巷改建而來?!弊鳛橹苡辛值睦相従樱废槊澜衲?9歲,精氣神足、腿腳利索,喜歡到處走走看看。
  這幾年,她斜挎著一個小包,拿上一部手機,獨自去了合肥很多地方,也拍了很多美景?!耙惶煲粋€變化,樓多了,路闊了,還有高架、地鐵,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
  合肥之路,有輝煌的過去,也有璀璨的現(xiàn)在。坐標蜀山區(qū)淠河路,其中一段短短840米,集聚了一群曾經(jīng)默默付出的英雄。
  他們當中,有811人獲得國家或有關(guān)部委頒發(fā)的各類勛章、獎?wù)隆?br>  他們當中,還有523名共產(chǎn)黨員被授予“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1566戶獲得“光榮之家”,63人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341人馳援武漢、上??挂摺?br>  不朽的功勛,閃耀的精神。延喬路、習友路、王步文路……合肥以自己的方式銘記英雄、致敬英雄。
  一條條英雄路,一個個英雄故事,一位位英雄的名字,穿越時空、歷久彌新,陪伴著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
  英雄刻在道路上,更印在人民心中!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合肥黨員群眾自發(fā)前往延喬路獻花、 留言,緬懷先烈。 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濃縮的“記憶”
  路是什么?它連接新合肥人的方位與航向
  走進一座陌生的城市,“攻略”的第一步是什么?
  打開地圖,先看看自己在哪,想要去哪,應(yīng)該走哪條路?這是絕大多數(shù)人下意識的做法。
  你當下所處的位置,往往決定了前行的廣度和深度。
  一路走,一路問,就是這樣,史祥美幾乎走遍了市區(qū)的大小景點。“年齡大了,在家沒什么事,就想著出去看看?!彼矚g一個人“自由行”,還輾轉(zhuǎn)倒車去過三河古鎮(zhèn)。
  63年前,史祥美從上海來到合肥,在此安家落戶?!昂戏实穆泛谜遥加幸?guī)律,你可曉得啦?”話語中自帶的“吳儂軟語”,似乎在不斷提醒她的過往。
  一切都是相對的。這點在史祥美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老合肥”“新合肥”兩種身份彼此膠著、來回切換,就像神秘的量子糾纏一樣。
  問題來了,合肥的路為什么好找?究竟有什么規(guī)律? 其實,“訣竅”在于道路命名。路名,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歷史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活名片”。


  郎溪路與裕溪路互通立交。全媒體記者 宋炎駿 張正朋 攝
  萬曉源,市民政局區(qū)劃地名處處長,對合肥地名工作如數(shù)家珍?!奥访堑孛闹匾M成部分,體現(xiàn)一城一地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被稱為‘本地人的臉,外地人的眼’?!?br>  到過合肥的人都知道,城市道路命名大多取自全省各市及其下轄縣等。這一道路命名格局始于上世紀50年代,繼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地位確立后,一直沿用至今。
  “路名具有標識導向作用,得好找易記?!币徽f起路名,萬曉源就打開了話匣子, “方位對應(yīng),縱山橫水”,是合肥城市道路命名的重要原則。大家通過路名,就能判斷出這條道路的大致位置。
  所謂“方位對應(yīng)”,就是說這條道路的位置,與取名地的省內(nèi)方位基本對應(yīng)。比如:以皖北城市命名的道路基本在市區(qū)北部,以皖南城市命名的道路基本在市區(qū)南邊。
  所謂“縱山橫水”,就是說以山川命名的道路基本為南北向路,以江河湖泊命名的道路基本為東西向路。比如:南北向的潛山路、敬亭山路,東西向的長江路、淮河路。
  有人說, 路名兼具兩個屬性:地圖標識與文化標識。一手遵循命名規(guī)律,一手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尊重歷史,兼顧習俗?!边@是萬曉源從事地名工作的另外兩個重要原則。
  這些年,幾乎每條道路命名,萬曉源都會去周邊了解情況,挖掘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氨Wo老地名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如廻龍橋路、操兵巷等,體現(xiàn)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脈絡(luò)?!?br>

  2013年拍攝的操兵巷。 牛國梁 攝( 圖源:安徽圖片網(wǎng))
  路,城市發(fā)展進程的濃縮。從環(huán)城時代到濱湖時代,再到環(huán)湖時代,合肥城市道路命名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在濱湖新區(qū),道路命名視野更加開闊,不再局限本省,而是放眼全國。北京路、華山路、珠江路……依然是方位對應(yīng),依然是縱山橫水。
  走進這里,宛若行走在中國版圖,零距離感受這座城市的格局與氣魄。
  在新橋機場,周邊道路命名取自全國各大機場。虹橋路、白云路、祿口路…… 一系列新興道路,昭示著這座城市的通達與開放。
  “合肥城市道路命名,充分體現(xiàn)了時代特征、人文特點、合肥特色?!比f曉源暢想,今后,考慮建立一個與科創(chuàng)相關(guān)的地名詞庫,融入科學家、大科學裝置、科創(chuàng)成果等相關(guān)元素,讓城市道路同樣體現(xiàn)“科里科氣”。
  “科學島路很有合肥特色,一看就是指向科學島,讓‘島民’更有認同感與歸屬感?!敝锌圃汉戏恃芯吭簭姶艌隹茖W中心副研究員吳芳明說。
  2000年,吳芳明離開家鄉(xiāng)浙江嘉興,來到中國科大讀書,本碩博連讀?!霸诤戏?,能做到學以致用?!碑厴I(yè)后,他沿著科學島路走進科學島,一干就干到現(xiàn)在。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科技與人文碰撞。一條條道路,釋放出合肥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zhì)和風格。


  科學島路,一頭連著科學島,一頭連著市區(qū)。全媒體記者 宋炎駿 攝
  融入的“孤島”
  路是什么?它連接科創(chuàng)體系的“1”與“N”
  科學島路,一頭連著科學島,一頭連著市區(qū)。科學島,又叫董鋪島,位于董鋪水庫西岸,坐北朝東南,三面環(huán)水,其實是一個半島。
  科學島,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所在地。眾多科研人員扎根這里,潛心科學研究,深耕技術(shù)攻關(guān)。
  多年前,科學島尚未“出圈”,“小太陽”還深藏“閨”中,一切仿佛不足為外人道也。
  與吳芳明一樣,仇文君也在島上工作,任強磁場科學中心高級工程師。與吳芳明不同,仇文君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用她自己的話說,還是土生土長的“科島人”。


  科學島景色。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1983年,仇文君在科學島出生?;叵肽切┠辏茖W島留給她的記憶并不美好。島在“這頭”,城在“那頭”,總感覺是兩個相互割裂的存在。
  從科學島前往市中心,只有一路公交車,單程可能要1個小時,道路兩側(cè)就是一望無際的農(nóng)田。以至于到今天,“進城”這兩個字,還時不時從她的嘴里蹦出來。
  當然,那個年代,科學島還不叫科學島。
  讀初中的時候,仇文君經(jīng)常在周末到市中心上興趣班,告訴老師她來自董鋪島?!白u上啊,那是坐船來的嗎?”老師的“驚天一問”,至今讓她記憶猶新。
  道路改變了這一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科學島路的改擴建,交通環(huán)境的改善,島不再是“孤島”,島與城的關(guān)聯(lián)越來越緊密。
  “從島上開車到天鵝湖也就20多分鐘,周邊配套也起來了?!睄u成為城,城環(huán)抱島,仇文君們的“進城史”一去不復(fù)返。
  這一幕幕的背后,是科技與城市、生活及產(chǎn)業(yè)的深度融合。
  科學島路(攝制:全媒體記者 宋炎駿)
  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仇文君思慮許久,還是選擇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展,再次成為一名“島民”。 前后對比,在她看來,科學島和城市的時空距離與心理距離正在快速拉近。
  “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以前做的項目基本都是縱向項目,現(xiàn)在橫向項目也多起來了?!薄翱v橫捭闔”的B面,是科創(chuàng)與這座城市前所未有的融入與融洽。
  從事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研究的吳芳明更有同感。蛋白質(zhì)就像是一把鎖,搞明白了鎖芯結(jié)構(gòu),才能找到打開鎖的鑰匙,更好地治療與蛋白質(zhì)相關(guān)的疾病。
  無疑,其中的核心就是研究“鎖芯”結(jié)構(gòu),吳芳明所做的正是這一環(huán)。至于根據(jù)結(jié)構(gòu)來設(shè)計研發(fā)鑰匙,那就是另一撥人的事情了。
  “這就像工廠流水線,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大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眳欠济髀燥@謙遜的話語,形象地道出了科技成果轉(zhuǎn)化的流程與本質(zhì)。
  研究“鎖芯”是科創(chuàng),設(shè)計“鑰匙”就是產(chǎn)業(yè)化。創(chuàng)新鏈與產(chǎn)業(yè)鏈,恰似纏繞一起的DNA雙螺旋結(jié)構(gòu),彼此賦能、相互演進。
  “有些科研,不一定立馬有用,但主要看誰用。”業(yè)余時間喜歡上B站的吳芳明,自嘲有些社恐、不善言辭,但說起話來卻又是滿滿的辯證法。
  “不一定立馬有用”,意味著科研不能過于注重功利;“主要看誰用”,則意味著科研終究會產(chǎn)生價值?!肮ぞ摺迸c“價值”二者達到平衡,源于當前對科研的尊崇與包容。


  8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zhì)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制的國家穩(wěn)態(tài)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xiàn)重大突破,創(chuàng)造45.22萬高斯的穩(wěn)態(tài)磁場,打破已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萬高斯世界紀錄。全媒體記者 張正朋 攝
  國家戰(zhàn)略、社會氛圍、城市生態(tài)……這些元素交織成了一條線,將曾經(jīng)彼此獨立的創(chuàng)新主體“串”起來。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科學島,科大硅谷,等等,感覺合肥形成了一個體系,一個科技創(chuàng)新的體系。”不經(jīng)意間的變化,讓仇文君有些猝不及防。
  其實,這一變化早有征兆。
  近年來,島上的人員結(jié)構(gòu)越來越多元,不同膚色的科研人員也是越來越多。昔日有些“世外桃源”的科學島,正在以獨特的方式走向國際化。
  合肥是平的
  路是什么?它連接一座城市的榮光與夢想
  一個人有自己的夢想,一座城市也有著自己的夢想。
  退休之前,因公因私,周有林曾多次去過上海及江浙等地。旅途歸來,最大的感觸就是那些無處不在的高架橋。
  行駛在高架橋,城市風景盡收眼底,“一覽眾山小”。那種俯瞰的感覺,緊緊地揪住了他的心,“什么時候,合肥才能有這樣的高架橋?。?!”
  這座城市并沒讓他等待太久。2008年2月5日零點,金寨路高架建成通車,標志著合肥正式邁入高架時代。
  長江西路高架、合作化路高架、阜陽北路高架……此后,一條條高架橫空出世,連接著市民的出發(fā)地與目的地。
  今年國慶“前夕”,西二環(huán)主線高架橋放行,暢通二環(huán)完美收官。


  西二環(huán)快速化改造工程。全媒體記者 宋炎駿 攝
  二環(huán),是合肥“暢通工程”的一個剪影。近兩年,“暢通工程”讓原本互不連接的高架橋彼此“牽手”,織造出一張蔚為壯觀的高架路橋網(wǎng)。
  “寧愿在高架橋上堵,也不愿在橋下等紅綠燈?!睂Ω呒軜蚯橛歇氱姷膮欠济鳎街袊拼笏屯暄芯繕悠?,調(diào)轉(zhuǎn)車頭向東,繞道東二環(huán)、北二環(huán)、西二環(huán),經(jīng)長江西路高架回到科學島。
  兜了一個碩大的圈子,只為了體驗一下二環(huán)路的暢通,這就是吳芳明,一位喜歡琢磨道路的生物學專家。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史祥美拿出手機,對準高架橋上來回穿梭的車水馬龍。隨后,習慣性打開微信,找出侄兒的頭像,“嗖”,一張張圖隔空“奔”向上海。
  不知道從何時起,老太太喜歡與侄兒微信“斗圖”了?!爸秲阂恢毕胱屛一厣虾pB(yǎng)老,發(fā)這些圖片就是告訴他,合肥現(xiàn)在很好。”
  在史祥美的內(nèi)心深處,這座城市已然成為休養(yǎng)生息的家鄉(xiāng)?!斑@些年,合肥變化太快,值得我們好好珍惜?!?br>

  暢通二環(huán)(西南環(huán))夜色。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不只是拔地而起的高架,還有疾馳而過的地鐵。上跨架橋、入地造隧、互通銜接,不斷刷新城市的通行效率。
  根據(jù)高德地圖、國家信息中心、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等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 在汽車保有量超200萬輛城市“交通健康指數(shù)”榜中,合肥排名節(jié)節(jié)攀升,從2020年的第五上升至目前的第三。
  當然,路的意義遠不至于此?!岸颊f要想富先修路,其實,道路建設(shè)與城市發(fā)展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卑不帐〗ㄖ茖W研究設(shè)計院市政工程設(shè)計專家孫玉平認為。
  在孫玉平看來,這些年,合肥快速路與軌道交通向外延伸與輻射,正在擴大這座城市的“半徑”,不斷加快城市化進程,有效推動了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


  市民搭乘合肥軌道交通4號線出行。全媒體記者 李予 攝
  路,衡量的不僅僅是市民的通勤距離,還是游子與家鄉(xiāng)的距離,更是一座城市從已知到未知的距離。
  攤開地圖,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連接合肥與外界的高速公路織鏈成網(wǎng),這幾年越來越密。
  “進出城的高速公路更寬了,也更多了。”一到假期,自駕是吳芳明最喜歡的出行方式。盡管,合肥已是全國性鐵路樞紐,到南京僅1小時,到上海2個小時,“到老家嘉興也就3個小時”。
  駛?cè)敫咚?,安全并線,右腳給油,碼表指針迅速向右轉(zhuǎn)動。眼盯前方,握緊方向盤,風從耳邊呼嘯而過,此刻的他就像一個“追風少年”。


  合肥港國際集裝箱碼頭。葉玉庭 全媒體記者 蘇玲 攝
  高鐵風馳電掣,合新歐翻山越嶺,江淮運河貫穿南北,千噸巨輪通江達海,國際航線通向地球每個角落。當年的“五條馬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水陸空”立體交通網(wǎng)絡(luò)。
  有人喜歡自駕,有人喜歡高鐵,有人喜歡飛機,今天的合肥正在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選擇。
  選擇不同,但殊途同歸。經(jīng)過這一條條“路”,更多人了解合肥、走進合肥,合肥走向世界、擁抱世界。
  世界是平的,合肥也是平的!
  文字 | 全媒體記者 許超眾
  編發(fā) | 全媒體編輯 周巧 吳青培
  出品 | “政在進行”融媒體工作室、 “看合肥”融媒體工作室


  重要通知!全面取消限制,城區(qū)都可通行!
  外賣配送“規(guī)范”定了!合肥11月1日起施行!
  合肥明確:國慶期間,這些地方免費!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